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長春婚俗實物展 見證內地婚戀變遷

時間:2025-11-11 05:02:56來源:大公报

  圖:各朝代漢服婚服大秀

  11月7日,在吉林長春展出的《天配良緣─近現代婚戀婚俗實物展》,以300餘件珍貴實物和六大主題場景,呈現大半個世紀內地婚戀的點滴變遷。展覽不僅呈現了內地婚俗的變遷,還讓人聯想到同期香港引領的婚戀風潮。港台影視與流行文化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風靡全國,對婚服設計與妝容審美帶來深遠影響。\大公報記者 盧冶、林凱

  「婚書是中國婚姻制度變遷最生動的見證。」偽滿皇宮博物院文物保護部主任彭超向記者表示,本次展覽時間跨度自民國至今,展示了內地婚姻制度與社會觀念的嬗變。

  在展櫃中,民國時期的朱紅婚帖、筆墨間記錄着「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禮流程,濃縮了家族禮制與門第觀念的深厚傳統。1950年以後,新中國首部《婚姻法》頒布,結婚證褪去了繁複的紋飾,轉而成為莊重的法律文書。紙張雖已泛黃,但「自主自願」四字依然醒目。

  古代人結婚要三聘九禮、明媒正娶,進入近現代,有的繁文縟節雖已經消失,但新郎接親的環節卻依舊不可缺少,各種各樣的「婚車」也是輪番登上舞台。50年代的馬車,60、70年代的「28」自行車,到90年代的紅捷達婚車、再到如今的新能源與高端豪華座駕,一部婚車「進化史」折射出人們生活水平的飛躍。

  「回憶起我新婚當天,胸前掛着大紅花,媳婦就坐在後座上摟着我的腰。」在展覽現場,80年代結婚的王昌江、劉秀琴夫婦在展覽現場回憶,「那時我們家境一般,能有一輛自行車是每對新婚夫妻的夢想,記得當時有飛鴿、永久、鳳凰等品牌。買一台永久牌自行車,要花150多元錢,在當時,這相當於我半年的收入,現在日子越過越好了,新婚夫妻都要有汽車才行。」王昌江說。

  從「組織批准」到「AI配對」

  彭超向大公報記者介紹,「在過去,結婚並非完全是個人決定。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內地的新人要向單位提交結婚申請,單位同意後才會開出介紹信,新人持介紹信到婚姻登記處辦理手續,其中一份存根還需交回單位備案。只有經過這一流程,婚姻關係才被組織正式承認。」

  當時,單位在婚姻程序中不僅履行行政審批職能,更承擔着「政治把關」的責任。「單位會審查配偶的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和工作背景,確認政治可靠後方可結婚。」彭超補充道。

  改革開放後,「組織批准」的婚姻制度逐步退出歷史舞台,隨着AI技術的不斷進步,借助大數據分析和先進的算法,AI能夠根據個人的性格、興趣、價值觀等多方面因素,為用戶精準匹配所謂的「完美配偶」。如今,已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願意嘗試用科學的算法來尋找自己的另一半。

  「港風混搭」 中西並存

  「港風的流行對80年代婚服和新娘妝容也有一定的影響。」彭超表示,改革開放後,內地通過香港這一窗口,接觸到更多西方文化元素。港台影視與流行文化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風靡全國,對婚服設計與妝容審美帶來深遠影響。「從80年代中後期至90年代初,影樓婚紗照的流行、浪漫風格的興起,都與港台文化息息相關。那時候的影樓風格、婚紗照姿勢,甚至妝容都受到香港影視的影響。港台流行文化把浪漫、個性和儀式感帶入了內地。」

  彭超解釋,中國婚服的發展經歷了兩次顯著轉折──「第一次是在民國時期,傳統中式禮服開始吸納西方婚紗元素;第二次則是在改革開放之後,港台文化大量湧入,西裝與白紗逐漸流行,與中式鳳褂並存,形成獨具時代氣息的『港風混搭』風格。」

  展覽現場亦可窺見當年「港風」盛況,牆上張貼着80年代最具代表性婚禮照片,新娘妝容港風十足,以濃眉紅唇來突顯立體五官,男士則以「三七分郭富城頭」和以周潤發為代表的大背頭為主。以及在80年代婚房復原場景內,牆上黏貼的周慧敏海報、收音機裏傳來的《鐵血丹心》無不透露着港台文化。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