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有多處魯迅紀念場館,舉其大者,上海、北京、紹興;南京、廣州、廈門和西安等先生求學或講學之地,亦建了紀念室。作為「魯粉」,我一直有「打卡集齊」的執念。最近赴廈門大學開會,參觀了校園裏的魯迅像和魯迅紀念室。
「硬將一排洋房,擺在荒島的海邊上」,這是魯迅對廈門大學的初印象。廈大的老建築中西合璧,屋身是西洋的,屋頂是中國的,故有「穿西裝、帶斗笠」之戲稱。魯迅紀念室在集美樓的二層,共分五個展室。前四個展室分別為魯迅人生軌跡和思想、魯迅在廈門、魯迅與許廣平、廈門文化界悼念魯迅的輓聯輓幛。第五室為「魯迅故居」,是先生在廈大時居住的房間。
魯迅在廈門大學的時間其實不長,從一九二六年九月四日乘「新寧輪」由上海抵廈門至一九二七年一月十六日乘「蘇州輪」從廈門赴廣州,四個多月而已。一九二六年九月二十五日,魯迅由生物樓遷居集美樓。如今,室內按當年原貌布置,站在門口,一覽無餘:一架掛着蚊帳的床,一張書桌、一張飯桌,以及矮櫃臉盆架等日用之物。
有網友認為,魯迅在廈大時間短且不如意,廈大對魯迅的紀念實為「單戀」。身臨故居,則知此說不確。在廈大,魯迅講授文學課程,發表演講,指導「泱泱社」和「鼓浪社」的文學青年;教書育人之餘,他眺望海島風光,感念鄭成功遺事,夜聽南普陀寺牽絲傀儡戲的鑼鼓,寫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藤野先生》等名篇。這些文章我讀過多次,看着簡樸的先生故居,咀嚼着熟悉的句子,愈發感到,在魯迅的生命中,四個多月的廈門時光,是一個自我整理的時期。少年的過往,頁頁翻過;遲至的愛情,漸漸清晰。一個中國文化的孤勇者,呼之欲出。這便是廈門之於魯迅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