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空風能技術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目前中國多家科研力量分別在陸基和空基兩種技術路線實現成功探索,並在陸基傘梯組合型技術和兆瓦級示範項目上,已達全球領先水平。
電力從業者、能源動力專家張波向《大公報》介紹,「陸基」與「空基」的區別在於發電機置於地面還是安裝在飛行平台上。「陸基」高空風力發電,即通過地面發電機利用風箏或無人機做功發電。今年1月,中國首個兆瓦級高空風電站在安徽績溪成功發電,運行高度覆蓋500-3000米範圍,採用的就是「傘梯組合型陸基高空風能發電」的創新技術;近日在內蒙古阿拉善左旗上空試驗的世界最大5000平方米高空風電「捕風傘」,也屬於陸基高空風力發電,標誌着中國高空風能捕獲能力正從1000米向3000米甚至5000米邁進。而「空基」方案是將輕型風力發電機搭載在輕量級飛行器上飛行,直接捕獲和轉化風能。去年,中國首台S500型涵道式浮空風力發電系統(SAWES),在湖北荊門放飛,已實現500米高度發電;今年9月,清華大學電機系等單位聯合研製的世界首台兆瓦級高空風力發電系統——S1500型浮空風力發電系統,在新疆哈密完成首次試飛,實現1500米高空穩定發電。這些浮空風力發電系統外形酷似飛艇,整體尺寸超過一個標準籃球場,通過主氣囊與環翼形成巨型涵道,搭載發電機組,在高空直接利用風能發電並通過系留線纜傳輸至地面。
全產業鏈技術與設備自主可控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在高空風能利用領域擁有全面的自主知識產權,實現了全產業鏈技術與設備的自主可控。隨着技術迭代和成本下降,空中發電或將成為繼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後,中國貢獻給世界的又一張「綠色名片」。\大公報記者王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