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實習記者呂杏瑩新加坡報道:走進新加坡的組屋,一間像銀行保險庫一樣,大小只有二、三十呎的房間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往門上的通告一看,原來這是新加坡住宅中獨有的室內防空所。工作人員介紹,這個看似普通的房間,四面牆壁比一般厚至少一倍,房門更是用厚達三吋的鋼板所造,是戰爭時躲避敵人空襲用的。
在新加坡,幾乎每家每戶都有這樣的一個房間,牆上有兩個通風窗,根據當地法令,其中一個必須時刻開着,而防空所的設備和系統也必須確保正常操作。「平常我們當雜物房用,但若遇到恐襲,這個小房子就非常重要了。」工作人員相信,即使房子其他部分被炮火摧毀,防空所仍能屹立不倒地保護着裏面的人。
究竟新加坡有多危險,需要在住宅內建造防空所呢?土地面積不到800平方公里的新加坡,位處「馬六甲海峽」南端,佔據重要戰略位置,國家的國防危機意識自然很強。1997年,該國通過民防防空所法令,所有新建的住宅樓宇都必須建造室內防空所。
據悉,這些防空所的用料規格均受到嚴格規管,造價高昂,加上不少居民並沒有在內放置食物、清水等與生存有關的緊急物品,甚至將防空所出租給他人居住,因此在當地也受到一些質疑的聲音。
不過,所謂居安思危,不少居民仍視之為一份保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