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增強體驗/KTV餐飲化 變成「美食社交場」

時間:2025-11-12 05:02:49來源:大公报

  圖:除了餐飲,KTV的功能拓展也在不斷探索,廣西文化娛樂行業協會副會長劉輝認為未來KTV會發展成一個「小型娛樂綜合體」。

  「下班不去酒吧,去KTV點個烤魚。」這樣的聚會方式,正在成為都市年輕人的新社交範式。KTV的「餐飲化」轉型,並非行業的自我安慰,而是精準切中了新一代消費者對於「高效社交」「情緒療癒」和「性價比」的複合需求。從「唱歌順便吃飯」到「吃飯順便唱歌」,這一消費邏輯的倒置,讓KTV從單純的娛樂場所,變成了承載情緒的「美食社交場」。

  上海白領易永常與同事下班後直奔純K,點上一份滷肉飯或牛肉麵,邊吃邊聊工作趣事,偶爾穿插幾首歌曲調節氣氛。她笑着說,自己手機裏存着多家KTV的美食測評截圖,「哪家的辣子雞夠味、哪家的奶茶不踩雷,比哪家曲庫全更重要。」每次吃完,她還會拍張「美食+包廂」的照片發朋友圈,評論區裏常有朋友追問「哪家KTV,求地址」,這種圍繞美食展開的社交互動,讓她覺得「比單純唱歌更有話題感」。

  消費升級 追求情緒價值與社交體驗

  從深夜聚餐到情緒釋放,年輕人所購買的不只是「服務」,更是一種「情緒場景」。「上個月連續加班一周,周末特意約閨密去了家有好喝奶茶的KTV,一邊喝着奶茶,一邊跟閨密吐槽加班的糟心事,感覺緊繃的神經一下子鬆了。」對廣西95後曉曉來說,KTV的美食是緩解壓力的「情緒解藥」,而唱歌則更像是背景音。「真正舒服的是唱着喜歡的歌、吃着喜歡的東西、跟朋友聊天的鬆弛感,比單純去餐館吃飯更有氛圍。」

  如今,年輕人的消費早已不止於產品本身,而是追求情緒共鳴與社交體驗。在社交平台上,「KTV美食測評」「寶藏KTV菜品推薦」等內容頻頻出圈,年輕人晒出的不僅是食物,更是朋友相聚的歡樂與情緒記憶。中國原創經濟學論壇首席經濟學家高連奎表示,隨着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提升,消費結構正從功能性向休閒性、體驗性轉變。商場、餐飲、娛樂等業態的融合,正是這一趨勢的體現。「未來,企業不能只賣產品,而應提供更豐富的體驗與服務,才能在消費升級浪潮中佔據更高價值和利潤空間。」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