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KTV的轉型正嘗試以「跨界融合」重塑自身。圖為消費者在KTV享受大屏打遊戲。
當KTV的菜單從「零食配酒」升級到火鍋、燒烤等各式美食,當食客們放下筷子還沒擦嘴,轉身就拿起了枱球桿、坐進了電競椅……KTV的轉型早已跳出「美食競賽」的單一賽道,正嘗試以「跨界融合」重塑自身─增加桌遊、劇本殺、派對定製、企業團建、直播等功能,構建「吃、玩、唱、拍」一體化的新場景。業內人士和專家普遍認為,這種「KTV+」模式,或將成為線下娛樂的新趨勢。
在廣西文化娛樂行業協會副會長劉輝看來,「KTV+的苗頭早已顯現,且走的是「小而精、貼需求」的路子。劉輝表示,在功能拓展上,傳統大包廂正被「KTV+枱球」「KTV+電競」的小綜合體取代,聚焦數量不多的唱歌包廂數,再結合年輕人喜愛的枱球、電競、劇本殺等內容,既好控制成本,又能有效控制服務品質。
提供「體驗價值」 重新與年輕人連接
廣西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姚華認為,KTV的跨界轉型不僅是商業上的求生,更是整個服務業「功能價值」向「體驗價值」升級的縮影。「過去的KTV代表高端商務和社交場景,如今它需要重新找到與年輕人的連接方式。」姚華表示,KTV與餐飲、桌遊等業態融合,本質上是在為消費者提供「情緒價值」和「愉悅功能」。「人們不再只是為了唱歌,而是為了治癒情緒、釋放壓力、獲得陪伴感。」
「『KTV+』不是階段性跟風,而是服務業發展到極致後的必然方向。」姚華指出,當一個行業發展到頂點時,跨界融合往往會成為新的增長點。「餐飲+互聯網催生了外賣,未來的KTV也可能成為一個情緒社交綜合體。」他認為,「KTV+餐飲」「KTV+派對」「KTV+直播」等業態,都有可能在試錯中催生新的商業形態。監管層面,姚華建議應在食品安全、消防等底線之上,給予KTV企業一定的創新空間,讓「KTV+」新興模式有「生長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