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楊州、劉家莉報道:有學生因學習環境和家庭環境轉變而患上抑鬱症,甚至服安眠藥企圖自殺。一項調查發現,53%受訪中學生呈抑鬱徵狀,創六年新高,即每兩名受訪者就有一人受抑鬱困擾,近四分一受訪者曾萌自殺念頭。另外,教育局與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推出為期十八個月的「思動計劃+」,協助十五間中學的教師提升識別中三和中四學生精神健康的能力。
文憑試前途最困擾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於去年10月至今年6月訪問15560名中學生,發現高中生的抑鬱徵狀較初中生高,其中3.6%受訪者出現嚴重至極嚴重抑鬱徵狀,包括感到悲傷、無法作出決定或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易疲倦。過去四年,中學生首三項困擾的問題仍是文憑試、學業問題及前途問題。
17歲的Chris(化名),升中二精英班後,從戶外好動男轉變宅男。他說,無法融入中二同學的話題,慢慢脫離其圈子,朋友亦變少,覺得班級氣氛「好焗」,整個人都不自在、不舒服。
他更於去年不堪情緒困擾,服安眠藥企圖自殺。「覺得做人無咩意思,日日除咗瞓同食,就係對住部電腦」。經此一事,他醒覺要重新學識放下,情緒已平復,在社工輔導下正康復中,準備新學年重讀中四。
輔導Chris的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青少年精神健康服務社工張惠樺表示,青少年受情緒困擾源於自我批判過強,導致自己太大壓力。另有個案發生於單親家庭,女生成績中上,但父親要求極高,父女間情感愈來愈差,女兒亦承受不了壓力而自殺。
另外,教育局與港大於2017/18至2018/19學年推出「思動計劃+」,對象為中三、中四生及教師。「思動計劃+」總監、港大精神醫學系教授陳友凱表示,學生出現精神問題的高峰期在17至19歲,故安排中三四生讓他們在具備精神健康知識情況下面對問題,包括公開試壓力。
曾參與先導計劃的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曾有一名女同學因感情問題激動得衝上天台,幸得同學察覺,及早通知老師和社工,才阻止意外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