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回歸初期,特區政府就有發展高科技產業的設想,也做過一些嘗試。首任特首董建華把香港定位為亞太創新科技中心,為此成立了創新科技委員會,設立了創新科技基金,先後建立了數碼港、科技園,還啟動了亞洲的NASDAQ——香港創業板。可惜20年過去,香港的蝶變並未實現。相反,一河之隔的深圳卻在這短短的十多年一飛沖天,成為中國的硅谷。
香港科技發展癥結究竟何在?當香港進入回歸第三個十年,我們在考慮從一個新的起點出發,經濟社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時,不得不提出這個問題。
其實,從諸多條件來看,香港原本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科技發展優勢突出。科技發展最大的依賴是人才,而人才聚集的地方自然是高校和研究機構。香港高校在全球聲名卓著,根據不久前公布的QS世界大學排名100強,香港有5所大學位列前100。相比較,整個中國內地有6所,日本有5所,與香港比肩。其他如加拿大、韓國、德國、法國都無法相比。
這些年,國家對香港科技發展傾情支持。內地與香港科技合作委員會2005年成立以來,國家科技部陸續與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以及香港大學合作,共建了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香港夥伴實驗室,研究領域涵蓋多個學科。2012年首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在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成立後,迄今科技部又批准在港新建五家香港分中心,涵蓋不同領域研究。香港夥伴實驗室和香港分中心跟蹤國際研究前沿,關注國家發展需要。近年來香港高校等機構不少研究專案在國際上獲獎,也凸顯香港科研實力並不差。從這些角度來說,香港條件得天獨厚。
但香港科技發展為什麼20年不成?關鍵是理念問題。香港若不從理念上尋找「深層次問題」,從認知上來個根本的轉變,相信即便再過一個20年,科技創新也不會自然到來。
缺乏科技創新的傳統
香港在科技認知上有兩大缺失是致命的:一是沒有科技創新的傳統,缺乏科技創新的氛圍,對年輕一代缺乏正確引導和導向;二是自身定位游移,在與內地乃至珠三角(大灣區)主動合作甚至是融合上有不小的阻力。
香港是個搵快錢的地方,房地產、金融業的高額利潤成為年輕人追逐的目標。一個彈丸之地,卻有如此多的大型房地產企業。香港富豪全球排名很高,大多是房地產業務,沒有一個是因為高科技成功的,房地產吸引力以及利潤可見一斑。如果未來「盈利導向」依然是房地產,香港的前景何在?
更糟糕的是,香港整體社會對此並不以為然。社會上沒有強大的動力推動科技創新。家長鼓勵孩子選擇的專業是商科、金融,而報讀理工科基礎學科的學生成為稀有動物,畢業求職也不易。甚至培養未來人才的高校也缺乏理性的導向。今年港大宣布,理學院明年起取消兩個本科生主修科目,分別為天文學和數學及物理學。取消上述兩個主修的原因是少人選讀,每年畢業生人數分別只錄得單位數。據統計,天文學過去5年只有19人畢業,數學及物理學亦只有18人畢業,最少年份僅有一名畢業生。這對希望積極發展科技創新的香港,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大的諷刺。難怪有社會人士嘲笑,香港高校應該開設炒股專業。
回想內地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甚至在中國科技大學開設少年班。自此激盪了中國大地科技進步潮。雖然今天中國距離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還很遠,但中國的科技發展從基礎科學的突破到高端技術的研發都大有突破,鄧小平曾提出「佔有一席之地」的戰略目標已經實現。社會尊重科技,青年人科技創新思維已經蔚然成風。可見,今天香港能否迎來科技創新的春天,關鍵在人的觀念和整體社會的認知。
科研是最佳戰略定位
其次,香港發展高科技有思維的誤區,定位不準確。經過幾十年的經濟轉型和產業外遷,香港基本上沒有了實體經濟,而科技創新需要大量的配套。大疆無人機為何在深圳順利發展,是因為配套的企業都在珠三角,各項成本自然遠遠低於香港。而騰訊這個互聯網的巨無霸,融資可以到香港,但總部絕對不會在香港,這是同一道理。
如此香港不必奢望在本地出現大疆、騰訊,只要做好自己的研發和服務就OK。全球化最大的功勞就是分工合作,誰最有優勢就做什麼,沒有地域限制,也沒有意識形態的桎梏。香港在高科技上的分工,首先應該基於國家的整體戰略,其意涵是一方面國家的需求就是香港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是做自己的最好,比如專心做科技研發——這是香港最好的戰略定位,其他的包括企業孵化等,交給其他地方做便可(比如深圳),不必耿耿於懷。各自用好自己的資源和優勢,共同發展。
當然,這不得不涉及一個問題,即香港與內地的深度融合。香港與內地融合已經是大勢所趨,即便是有人反對與阻撓也不可逆轉。特別是今年兩會期間,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已經納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未來香港將必須在大灣區發展中找準自身定位才有出路。在科技創新上,香港依然可以享「一國」之本,「兩制」之利——利用國家腹地實現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利用香港接近世界科技前沿和吸引海外人才的優勢。讓香港這個科技發動機裝上大灣區的翅膀,如此一來,香港在國家的科技定位很難被撼動。
當然,如果香港依然是房地產掛帥,某些人依然盯着一條界河喋喋不休,讓情況無法改變,即便再過20年,香港也難以建成一座創新的城市。
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福建省政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