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假若還是沿襲過往的做法,如粵港、粵澳的合作機制,相信不可能在中短期內產生出任何具體的成果來。
或許內地習慣用頂層設計的大概念,但即使內地在推行由頂層設計弄出來的大政策、大規劃,也經常面對着怎樣具體落實的難題。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並未經過港澳的參與討論與構思,要將之演化為三地共同推行的規劃或建設合作,並不容易。比起以往粵港、粵澳的合作更難。廣東省政府號令珠江三角洲九個城市合作,表面上看來容易,也有廣佛肇、珠中江、深莞惠的次區域合作的機制。不過,一來這些次區域合作進度不一。二來三個次區域合作要合併起來也不易。三來,九市怎樣與港澳合作呢?相互之間的談判、協商仍需一段時間。廣東省能做的似乎只是九市把原來的項目拿出來宣傳,但具體執行相信也難有九市合作或粵港澳合作,仍會是原來市政的獨力承擔。
粵港澳大灣區一如過往的珠江三角洲或大珠江三角洲,都是極有意義的區域發展概念,其中包含了許多機會,可卻同時有不少挑戰。借中央政府的政策認可與鼓動,廣東省與港澳政府朝這方向加強合作,是合情合理之事,也涉及各個城市乃至廣東省和國家的發展機會,對地方與人民是頭等大事。進一步將之推動是中央乃至地方各個政府的責任。
全面推行過境「一地兩檢」
不過,大事從小事做起,大政策需具體落實,粵港澳之間還有政府與民眾的信心問題。在大戰略、大規劃未完成之時,相信更佳的方法是把一些影響深遠的小事認真地辦起來。
粵港澳大灣區的基礎是各地的連接性。以香港為例,基礎建設落後,港珠澳大橋缺乏鐵路連貫。穗港高鐵拖延多時,而即使明年可建成,兩地的連接比珠江三角洲的內部軌道交通連接遜色,也可能很快便出現飽和帶來的問題。「一地兩檢」是必然的考慮,政治、法律、經濟各方面都沒有反對的理由。基建大工程還未有根本改善香港與珠江三角洲的無縫連接。或許,眾多的小措施可帶來改善,也可推動未來更大的變化。
一是過境全面推行「一地兩檢」,在技術層面,也應全面推行數碼化管理。香港身份證系統與內地相通,過關只用本地的身份證,配上快速臉型檢證,使過關的麻煩減至最低。將香港、澳門與珠江三角洲的系統相通,除可方便民眾、加強檢查外,更可體現「一國兩制」中的「一國」特點。
打通網絡金融平台
二是依發展的趨勢,在港澳與內地之間取消相互電信的國內長途和漫遊收費,加強數據的連接,使港澳與內地在電信收費上連成一體,體現「一國」之內的通信連接。
三是推動港澳網絡金融平台與內地連接。現有的技術已可保障安全、增加監控,後者既可對付網絡金融詐騙等問題,也可進行跨境的外匯交易。內地網絡金融領先全球,港澳參與可分享技術與市場的優勢和好處。金融的網絡連接最直接的表現應是替代香港的八達通,使珠江三角洲的交通支付可共用一個安全而又有足夠監控的平台,減低社會成本,同時也可促進本地和跨境交易與消費。在身份證認證系統的連接下,網絡金融跨境平台會方便港澳居民購買內地車票等,降低不必要的制度差別成本。
諸如此類的小事、小政策,在大珠江三角洲的範圍內,還有許多可即時推動的。只希望內地及港澳主政者能大小兼顧,不以事小而不為,以民為本,急社會之所急。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