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一點的尖沙咀,從正散場的影院大廳出來,人潮擠在從商場高層電影院一路向下的扶手電梯,困意正不斷上湧,望着窗外,高聳入雲的高尚住宅與地下的各式綜合大廈,形成一幅略帶詭秘色調的夢核場景。這種「夢核」感的來源,就是尖沙咀的「混搭」。
「夢核」,大約是與夢境、白日夢或噩夢相關,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熟悉感與怪誕感。中式夢核的代表畫面,是藍色玻璃的大樓,陳舊的家屬樓,而日式的夢核,則表現為日本上世紀八十年代的「city pop」畫風,在我看來,港式的夢核,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尖沙咀。
尖沙咀是香港的代表地區之一,與之前本欄寫過的中環的精英、荃灣的市井都不一樣,尖沙咀給人一種濃烈的「港式混合感」,這種感覺就如同港式的沙爹牛肉,各式香氣融在一爐,卻莫名的產生一種美感。
白天來到尖沙咀,這種混合感還沒有那麼濃烈,或許是被遊客帶來的人潮沖淡,又或者是被琳琅滿目的店舖裝點。到了晚上,已經入睡的九龍公園與清真寺,重慶大廈通明的燈火中映照出的南亞裔居民臉龐,混合着住宅、賓館、餐廳的美麗都大廈零星點亮的燈火,維港畔嶄新聳立的寫字樓與對岸徹夜不眠的中環CBD,都只在向遠方望去的同一幅畫面之中。各個階層、各個族裔都溶在這方寸之間。夜幕如同CCD相機,給這方畫面疊上了一層模糊的濾鏡。
無需進入夢鄉,只需在午夜來到尖沙咀,望向窗外,一幅港式「夢核」的畫卷就會出現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