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分析認為,香港應加快推動再工業化,善用先進科技和鼓勵創新,發展高增值製造業及推動相關產品出口\ 資料圖片
香港作為開放和多功能的自由港,對外貿易一直是其最大支柱和重要命脈。全球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升溫首先直接影響本港貿易和物流業的整體表現,令其對香港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急劇下降。雖然今年七月G20(二十國集團)貿易部長會議和九月杭州峰會對消除貿易保護作出了不少努力,希望可為全球貿易發展注入新動能,但因貿易保護主義背後是政治性和結構性的難題,未來不會就此消停,仍將長期困擾全球貿易發展進程。香港需要審時度勢,努力尋找解困之道。\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 王春新
對港貿易影響深遠
根據WTO(世界貿易組織)的資料,過去五十年全球貿易共出現四次大調整,即1975年、1982-1983年、2001年和2009年,背後均對應着經濟危機的衝擊。2012年以來全球貿易增速連續四年低於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在過去半個世紀是絕無僅有的,說明這一變化不僅是周期性的,更是結構性的,因為歐美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的背後,是發達國家試圖通過再工業化來實現全球經濟再平衡,原有以中國作為全球製造基地的價值鏈體系和分工模式正在發生變化,這也是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首要針對中國的原由所在。
正因如此,貿易保護主義冒起對香港的影響,主要是結構性的。金融海嘯發生後的八年間,香港貿易增長可謂每況愈下,以貿易貨量計算,除了2010年增速反彈至5.6%外,大多數年份都在4%以下,另有兩個年份更是陷入衰退,結果是八年間平均增速只有0.6%,比全球平均的3.1%低出2.5個百分點。近年來香港對外貿易進一步惡化,去年貿易貨量收縮2.5%,而全球貿易量仍上升2.8%,兩者差距擴大到5.3個百分點。今年1-8月份香港貿易貨量再減少1.4%,與WTO預期今年全球有1.7%的輕微增長,仍相差逾三個百分點。其中,港內貿易貨量收縮2.5%,拉低本港貿易貨物增幅1.25個百分點;換言之,今年以來本港貿易貨量下滑約有六成與港內貿易收縮有關。可見,以內地為主要對象並波及亞洲的貿易保護主義,削弱了本港轉口貿易和離岸貿易功能,使香港這一亞太區貿易中心蒙上陰影。
其次,貿易保護主義盛行還影響到香港的服務輸出,因為佔本港服務輸出總量約一半的轉手貿易活動和其他相關的貿易服務以及運輸服務等兩大項目,都受到貿易下滑的影響。轉手貿易活動和其他相關的貿易服務輸出主要是離岸貿易,本世紀以來迅速崛起,經手的商品數量甚至超過轉口貿易;但金融海嘯後增速大幅回落,去年還收縮1.8%,今年上半年再減少0.9%。運輸服務輸出也面對同樣走勢,去年只有0.2%的輕微增長,今年上半年更減少1.2%。正因如此,香港整體服務輸出在經歷本世紀頭八年的高速成長和金融危機後的大幅放緩後,去年開始出現負增長,今年上半年更大幅收縮4.8%,正好對應貿易保護主義的冒起和擴散,雖然這一由盛及衰的大調整並不能全▉部記/簿記▉在貿易保護主義帳上。
再次,貿易及物流行業對香港GDP增長的貢獻度也出現了從高到低的盛衰變動。這一行業創造的附加值佔GDP比重從2000年的23.6%,逐步提升至2005年最高峰時的28.5%,對香港GDP增長的貢獻率高達三分之一。然而,隨着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冒起,香港轉口貿易和離岸貿易功能受到削弱,貿易及物流行業佔GDP比重逐年下滑,到2014年降至本世紀初的水平,2009-2014年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大降近半至17.3%。2015年以來雖缺乏相關統計,但由於本港貿易持續陷入負增長,貿易及物流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應變為負值,GDP佔比再降至九十年代的水平。
最後,貿易保護主義對香港貿易及物流乃至整體經濟產生的消極影響,最終必然反映到勞動就業上。在2007年,貿易及物流行業提供了83.62萬個就業崗位,佔全部就業人數比重超過24%;但到2014年,就業人數減至76.5萬人,比2007年減少超過七萬人,佔全部就業比重降至20.4%。去年以來暫無相同口徑數字,但據政府發布的就業及空缺按季統計報告,僅進出口貿易行業的就業人數,今年6月就比2014年12月減少1.23萬人,跌幅大於2009-2014年的平均水平,說明由貿易保護主義引發的外部需求不足對香港勞動就業的影響有增無減。
發展前瞻及因應之道
俗話說,解鈴還須繫鈴人。G20各成員注意到貿易保護歪招不僅難破各國產業發展瓶頸,而且將阻礙經濟復甦,進一步加深危機,因而在多次峰會上承諾加強國際合作,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在今年7月初G20貿易部長會議上,中方倡議G20把不採取新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承諾延長至2018年,得到與會各方的積極響應,說明各方在推動全球貿易增長、並以此促進全球經濟復甦問題上有着堅定的共同立場。
今年9月G20杭州峰會在貿易領域再摘取三項成果,當中最重要的首推《G20全球貿易增長戰略》,G20成員承諾在今年底前全部核准《貿易便利化協定》,這對加強多邊貿易體制意義非凡,因為目前雖有近90個WTO成員核准了該協定,但仍未達到正式生效門檻,G20成員的承諾可望發揮定海神針的功效。根據國際組織專家的估算,該協定倘若全面付諸實行,全球貿易額每年將增加1萬億美元,並將新增2100萬個就業崗位,而其中的1800萬個是在發展中國家。
但也要看到,儘管G20貿易投資工作組為世人描繪出消除各種貿易保護措施有望促進全球GDP每年增加4320億美元及提供900萬個就業機會的誘人前景,但要完全消除各國業已出台的諸多貿易保護措施絕非易事。這是因為:
一方面,在歐美各國,政治右轉似已成為一股強大風潮,貿易保護主義也早已上升為一個重要的政治議題,除了推動再工業化及尋找全球經濟再平衡需要各國推行難度極高的結構性改革之外,還與全球化下各國民眾對於工作穩定性的擔憂、收入長期停滯和貧富差距拉大的不滿有關,從而政府將持續面對保護本地就業和收入的壓力。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還常常被當作是這些核心問題的根源,不容易令反對者相信貿易自由化可以讓各國及不同階層分享發展成果。
另一方面,各國實施的大多是在多邊貿易體制內採用的貿易保護措施,表面上並不違反WTO規則,這既與WTO自身的制度性缺陷密不可分,也與各國基於新貿易理論制定戰略性貿易政策、力保本國高端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有關連。受害方即使訴諸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也會是長久爭拗,可能無補於事。
面對全球到處飄盪着貿易保護主義幽靈的大環境,香港需要審時度勢,努力尋找解困之道。其中一條出路,是全力配合國家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積極拓展這一擁有45億人口的新興市場,使之成為未來貿易發展的新動力。
另一條出路是更積極參加區域經濟合作,通過簽訂更多的區域自由貿易協定,分享區內自由化帶來的好處。此外,香港還應加快推動再工業化,善用先進科技和鼓勵創新,發展高增值製造業及推動相關產品出口,真正實現產業多元化,進一步提升本地經濟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