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音樂劇《神曲》有200餘套手工刺繡服飾。
意大利文藝復興先驅但丁.阿利吉耶里,以其畢生哲思鑄就的巨著《神曲》如一座巍峨的豐碑,屹立於世界文學之巔,成為後世敬仰的瑰寶。值此中意建交55周年之際,由詩作改編的意大利殿堂級音樂劇《神曲》來到中國巡演,先後走過成都、北京、廈門、廣州、深圳,並將於9月4日至7日登陸香港。
作為全球首部也是唯一一部基於但丁.阿利吉耶里同名詩作改編的歌劇音樂劇,《神曲》如何展示這個複雜的作品?如何突破傳統歌劇範式,進行當代詮釋?近日,大公報記者在深圳採訪了《神曲》的主創團隊,揭開這部音樂劇背後的創作故事與獨特魅力。\大公報記者 李 薇
音樂劇《神曲》忠實於原著,通過「地獄」「煉獄」「天堂」三重境界的敘事框架,以顛覆性的藝術語言重構中世紀神學宇宙。自2007年首演以來,作品已在意大利各大知名劇院巡演,憑藉卓越的藝術表現力斬獲但丁協會金獎及兩次佩爾塞福涅獎,被譽為「21世紀最偉大的舞台改編之一」。
突破傳統 融合搖滾與流行音樂
導演安德烈亞.奧爾蒂斯(Andrea Ortis)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但丁的原著層次豐富,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但若賦予其人性的價值,理解便會變得簡單。「我們把但丁看作一個在旅途中遭遇自身局限與衝動的普通人,就能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進而理解這部作品的意義。」
而為了順應並遵循但丁筆下奇幻的想像,音樂劇也巧妙運用舞蹈、歌唱、3D動畫投影等元素來呈現作品中的對話、場景、色彩和香氣。安德烈亞介紹:「但丁用十一音節的詩句和詩歌展開並結束這一切,我門也是以此為基礎進行舞台布景的,原著為我們提供了特效的靈感。」
此外在音樂維度,劇目突破傳統歌劇範式,將搖滾的爆裂、流行的抒情與歌劇的恢弘融合。「音樂就像是一種黏合劑,它讓整個作品如同一列火車、一艘船,朝着同一個方向前進。」安德烈亞說。
身臨其境 3D沉浸式舞美設計
舞台設計也是音樂劇《神曲》的一大亮點。與傳統布景不同,其3D投影舞美設計讓觀眾彷彿置身於一座流動的劇場。例如在呈現第十三章「自殺者樹林(暴力之罰)」時,詩人彼埃爾講述因政治迫害自殺的遭遇,機械裝置模擬出扭曲樹形,演員的雙手化為乾枯枝幹痛苦擺動,投影強化了詩人痛苦的意象,讓自殺者化為樹林的經典篇章得以立體化呈現。
安德烈亞強調,技術服務敘事至關重要。但各種元素之間如果缺乏關聯,就無法形成合力。「我們的場景隨着音樂移動,完全配合但丁旅程中的段落。例如激光門的出現,是在維吉爾說出『我們走吧』之後打開的,它需要和音樂節拍完美契合。」全劇利用3D沉浸式投影技術與機械裝置創造出70餘個動態場景。
此次來中國巡演,音樂劇《神曲》也進行了全面升級。「我們進行了多方面優化,希望讓演出適應宏大劇院場景。從視覺角度看,作品規模更大,投影質量更高,圖像更加身臨其境、具有顛覆性。」安德烈亞透露,新版本由意大利足協主席格拉維納擔任製作人,搭配著名作曲家馬爾科.弗利西納的原創音樂。新加盟的演員陣容也更加強大,包括10位意大利著名歌手、14位舞者及雜技演員,更有200餘套手工刺繡服飾。每一件服裝都採用複雜的刺繡、手工珠飾和特殊面料製作,為角色塑造增添了層次感,將中世紀美學與神話意象推向極致。
香港站演出結束後,《神曲》還將前往蘇州、上海和杭州巡演,為更多中國觀眾帶來藝術盛宴。
演出訊息
但丁巨著.意大利音樂劇《神曲》
日期:9月4日至9月7日
地點: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