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遠海運財務總監呂世傑(左)表示,今年資本開支為8.2億元,旁為董事副總經理黃天祐 大公報記者林靜文攝
環球經濟復甦乏力、中國外貿同比負增長,對集裝箱碼頭業務造成壓力。截至今年六月底止中期,將於今早更名為「中遠海運港口」的中遠太平洋(01199)純利倒退8.1%至1.71億美元(約13.3億港元),不計及出售佛羅倫貨箱股份所佔溢利及期內利潤,純利更大跌23%至1.05億美元(約8.19億港元),惟派息增至每股18港仙。副主席張為於業績記者會上表示,未來將透過增加控股碼頭的比例,以及拓展海外市場,為集團帶來新的增長點。
大公報記者 林靜文
業績期內,儘管比雷埃夫斯碼頭及廣州南沙海港碼頭收入分別增長13.2%和7%,惟部分國內控股碼頭公司收入下跌,抵銷有關升幅,集團整體收入微跌0.6%至2.74億美元。不過,受惠部分控股碼頭的營運效益提升,帶動集團毛利增長4.1%至1.07億美元,毛利率上升1.7個百分點至39%。
短期推升級計劃 增碼頭效率
受惠比雷埃夫斯碼頭以及新收購的土耳其Kumport碼頭貢獻,集團權益吞吐量增長4.3%至1434.7萬箱;惟扣除上述新增貢獻,集團權益吞吐量僅增2.2%。提及集團旗下中遠─國際碼頭吞吐量同比下跌17.4%,加上期內折舊增加,期內該碼頭應佔利潤大幅減少33.6%至601.2萬美元,張為稱,短期內將提出一項升級計劃,以提升旗下本港碼頭的效率。他又強調,儘管港碼頭面臨勞工成本、年齡等各方面的挑戰,但香港作為華南區重要的樞紐港地位不變。
目前,中遠海運持股碼頭共40個,當中9個為控股碼頭。張為稱,集團期望能提升控股碼頭比例,包括收購新碼頭或增持現有碼頭股份。至於早前中海碼頭併入集團,亦使得增加對部分內地碼頭的控制力,帶來協同效應。
財務總監呂世傑補充,今年資本開支為8.2億元,當中有4.9億元用於收購碼頭項目,餘下3.3億元用於升級碼頭設施,以應對船舶大型化的需求。
過去,該集團重心主要在大中華地區。張為說,隨着全球化的進展,國家「一帶一路」政策的推進,在強化大中華地區大本營的同時,將進一步布局全球化網絡,均衡發展。 他進一步說,將在歐、亞、非沿線國家積極探索,期望未來可逐步擴展海外市場比例,重申與中海集團合併的預期正逐步落地,協同效應逐步發揮。
有信心維持40%派息率
至於全球集裝箱聯盟的重組事宜,他認為,隨着新聯盟的成立,集團議價能力逐步增加,有利未來發展。此外,儘管經營利潤下跌,但集團每股派息較去年同期增長4%。董事副總經理黃天祐說,集團向來獲長線基金和退休基金青睞,有信心在未來一段時間,派息比率維持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