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國應建成更開放、包容、高效的人才生態體系。圖為13日,在深圳市一家科企的實驗室人員正在研究分析。/新華社
中國對科技創新以及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戰略與政策舉措,使這片土地已成為全球矚目的科創熱土。《全球高層次科技人才態勢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全球高層次科技人才數量達32511人,首次超過美國(31781人),全球佔比近28%,成為全球頂尖科技人才第一大國。
不久前,中國針對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學科)領域的外國青年科技人才開放K簽,歡迎全球各行業、各領域的優秀人才來到中國、扎根中國。張赤東認為,以往中國在簽證政策上較為嚴格,人才流動呈現「只出不進」的特點。如今,開放人才引進的通道,這種基於龐大人才基數和科研實力的吸引力將更為顯著。「正如幾十年前許多人將美國視作實現夢想的地方,如今越來越多的科研人才在中國看到了事業發展的新機遇」,他表示,這正說明中國有良好的創新生態、明晰的產業方向以及不斷優化的科研環境,能夠幫助他們施展才華、實現抱負。未來,應真正用好外來人才和本土人才,在科技人才配套政策上持續探索,努力打通人才與產業、科研之間的銜接環節,進一步優化包括政策、文化、科研及產業生態在內的人才發展環境。
對於「十五五」期間的科技人才戰略,張赤東認為,除關注領軍型人才,也應該重視那些支撐科研事業的「底座」,例如工程化、技術輔助工作的普通科研人員、工程師和實驗員等等。現實中,科研團隊可能會出現嚴重的梯隊脫節,高端人才追求國際頂尖成果,而基層人員可能僅滿足於完成考核。這種落差直接削弱了整個團隊的創造力和科研效率,也影響最終成果的質量。在科技人才政策方面,中國應該從制度上保障基層科研人員的待遇與發展空間,讓他們能夠安心、熱忱地投入工作。只有實驗效率提上去,整體的科研突破才成為可能。
調整評價機制 釋放創新活力
「十五五」期間,人才評價機制也亟待調整。張赤東認為,在前沿和高層次研發領域,評價體系往往無法真正理解高端人才的科研貢獻與創新價值。例如在量子科技等尖端領域,真正能理解其工作價值的,往往只有該領域的極少數專家。因此,在面對高度不確定性和創造性的科研場景時,應當放手讓一線單位、小同行團體自主制定評價與激勵方式,賦予高端人才更寬鬆、更包容的探索空間。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釋放人才的創新活力,而這也將為中國重大科學突破的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面向「十五五」,中國應建成更加開放、包容、高效的人才生態體系,它不僅吸引全球頂尖智慧,更能讓每一層次的科研工作者都獲得尊重、保障與發展,共同推動中國向世界科技強國穩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