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護理區內的水牛安裝了GPS追蹤器,按照濕地情況調整水牛放牧的路線。\大公報記者黃洋港攝;右圖:「智慧濕地」項目為護理區內的鳥類提供了更好的棲息環境。\大公報記者黃洋港攝
【大公報訊】記者古倬勳報道:米埔自然護理區早前獲國際濕地組織頒發「星級濕地中心金獎」,是全球三個獲獎濕地之一,也是中國首個濕地獲獎。護理區2022年起推動「智慧濕地」項目,為黑臉琵鷺等瀕危物種提供更好的棲息環境,也因此發現及確認了最新的箱型水母物種在香港水域棲息。
為更有效應對極端天氣等挑戰,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於2022年在米埔自然管理區展開「智慧濕地」計劃,設立基於物聯技術的監測系統,以提升濕地保育與管理能力,包括監測水位、水質和水牛活動的感應器、以人工智能(AI)分析及監察野生動物的太陽能紅外線相機等。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濕地生境經理蔡詠嶠舉例,其中護理區內共有14隻從大嶼山引入了的水牛並為牠們的頸圈安裝GPS追蹤器,按照濕地情況調整水牛放牧的路線,有效營造淡水沼澤及種植水稻吸引瀕危物種黃胸鵐來覓食,提升生物多樣性。
遙控水閘預先排水 應對風暴潮
區內的基圍在去年安裝全港首個「智慧基圍水閘系統」,透過遙控取代人手控制水閘,更快捷及精準地調整基圍水位養殖魚蝦,吸引水鳥覓食。蔡詠嶠說,在風暴樺加沙襲港期間,透過預先一至兩日遙控水閘排水,讓基圍有更大的儲水空間應對風暴潮。
米埔自然管理區透過「智慧濕地」等不同措施為不同物種提供更好的棲息環境,前年浸大研究團隊在護理區內的基圍發現了一個三槳水母科的箱形水母新物種,是首次在中國水域發現箱形水母新物種,令全世界三槳水母科的物種數目增加至四個,研究團隊將其命名為「米埔三槳水母」,並相信該水母亦分布於珠江口附近海域,透過潮汐通道流入至基圍。
今年7月,米埔自然護理區獲國際濕地網絡頒發「星級濕地中心金獎」,是全中國首個獲得該獎項的濕地,也是全球至今僅三個獲得該獎項的濕地之一。漁護署表示,此金獎充分體現多年來各界的共同努力,成就了米埔作為濕地保育與教育的典範,一直以來漁護署按相關法例限制進入米埔的人數,以保護當中濕地及野生動物,同時透過持續資助讓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推行生境管理措施及各項教育活動,加上本地社群及義工的積極參與,讓米埔成為連繫人與自然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