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專家認為,香港可以成為大灣區基礎研究引擎。圖為江門中微子實驗中心探測器。/新華社
「十四五」期間,中國區域科技創新呈現良好態勢,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支撐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其中深圳─香港─廣州更躍居全球百強創新集群榜首。「十五五」即將到來,專家認為,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香港可以成為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引擎,為灣區建設帶來更強的動力。香港還可以代表國家牽頭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在國際科技交流方面擔起更重要的作用。
產出原創成果 創造新型產業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企業創新發展戰略專委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張赤東認為,建設粵港澳國際科創中心,需要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基礎研究是中國科技創新從跟蹤、並行到引領的核心問題,基礎研究產出更多具有價值的原創性成果,可以推動未來產業發展,創造更多新型產業,同時帶動傳統產業培育更多新質生產力。香港擁有多所世界知名大學,其科研實力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並在學科研究上與內地高校形成互補模式,在大灣區建設中,香港在基礎研究方面可以起到引領作用。
可牽頭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
香港強於前沿探索和原始創新,而廣東則擅長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張赤東認為,在基礎研究方面,香港可以參與國家發起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同時也可代表國家,利用香港的國際化優勢發起大科學計劃。這樣一來,國際大科學計劃組織的總部落戶香港,其引領的產業落地場景在廣東,輻射整個大灣區,可以形成良好的引領格局,完成從科學創新到產業培育的整個過程。
在吸引國際創新人才方面,香港是非常好的「橋頭堡」。張赤東表示,根據未來產業的發展布局,香港是高端人才來華的重要入口,也可以和深圳聯合形成國際人才中心。在培育新質生產力方面,香港也大有可為,例如融合信息技術和高端服務業等新興產業,香港具有很大優勢。
「十五五」期間,香港科技創新發展也面臨挑戰。張赤東認為,在基礎理論突破方面,需要更多的科學裝置,香港需要在裝置配套以及科學鏈條方面做得更好。面向產業發展,香港需要更好地利用大灣區的優勢,發展與內地更好的互動模式,為高端科學活動和技術研究創造獨特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