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董煜認為,新質生產力將成為未來發展的核心主題。圖為15日,觀眾在深圳的灣區半導體產業生態博覽會上了解晶圓產品。\中通社
10月20日至23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在京召開,研究制定「十五五」規劃建議。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接受《大公報》專訪表示,面對內外部雙重壓力,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3%,好於預期,四大核心指標表現穩定。
面對美國「對等關稅」壓迫,中國憑藉制度優勢與產業基礎贏得戰略主動的底氣,而科技創新能力的突破是另一關鍵支柱。近年來,中央政策特別強調「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使得中國在半導體、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戰略領域逐步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增強應對技術封鎖的能力。
作為國家「十五五」規劃主題主線和戰略基點課題組組長,董煜表示,當前,「十五五」規劃編製進入關鍵階段,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明確其定位為「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彰顯努力贏得戰略主動的積極姿態,也增強民眾對中長期發展的信心。
今年下半年及「十五五」期間,穩增長與高質量發展將同步推進,「新質生產力」將成為未來發展的核心主題,在落實落細政策穩住經濟基本盤的同時,通過培育新質生產力、優化市場機制推動質量變革。這種「穩中求進、以進促穩」的策略,既符合當前經濟形勢需要,也為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大公報記者 任芳頡北京報道
董煜簡介
•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研究員
•曾在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工作,曾任中財辦經濟二局副局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經濟工作決策的親歷者之一,深度參與多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財經委會議等重要會議相關工作
•國家「十一五」、「十二五」規劃綱要起草組主要成員,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十三五」規劃建議起草組正式成員
•中央「十四五」、「十五五」規劃總體思路研究課題組核心成員,國家「十五五」規劃主題主線和戰略基點課題組組長
•多部委「十五五」專家委員會成員
•數百次接受中央媒體採訪解讀中央經濟工作精神
四大宏觀指標良好 驗證中國經濟韌性
問題:今年上半年我國同時面臨樓市下行與關稅戰雙重衝擊,如何解讀中國GDP表現?
董煜:從宏觀層面來看,我們評價主要宏觀經濟指標有四大指標,經濟增長、物價、就業和國際收支。增長方面,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面臨內外雙重壓力的背景下,GDP增速達到5.3%,其中一季度增長5.4%,二季度增長5.2%,總體情況好於預期,為實現年初設定的5%增長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價格方面,上半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比上年同期下降0.1%,整體低位運行。但6月份CPI同比由下降轉為上漲0.1%,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同比繼續回升上漲0.7%,顯示需求面出現邊際改善。物價走勢的複雜性需結合國際國內因素分析,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通過產業鏈傳導至國內,疊加國內食品價格周期性下降,共同形成CPI低位運行態勢。但政策層面已採取多項措施,包括通過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通過產業政策遏制惡性競爭、通過擴大有效投資拉動需求等。這些舉措的效果正在逐步顯現,預計下半年核心CPI回升趨勢將延續,部分受政策支持的領域(如高端製造、綠色經濟)可能率先實現價格企穩。
服務消費發力 支撐就業穩定
就業方面,上半年總體指標從每個月度情況來看,波動率大概在5.0%-5.4%之間,波動率不大,就業情況總體穩定。今年外貿領域受到一些衝擊,加之青年群體尤其是高校畢業生持續創新高,對就業帶來一定的壓力。但今年除服務消費擴容外,假日經濟、旅遊經濟等的活躍也提供了增量崗位,支撐了就業穩定。7月份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了培育服務消費新增長點,也是希望持續在服務消費方面繼續發力,一方面帶動消費本身,另外一方面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另外,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貨物貿易進出口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外匯儲備穩定在3萬億美元以上。總的來看,宏觀經濟指標反映情況比較良好,而且一些指標好於預期,既驗證了中國經濟的韌性,也為下半年應對潛在風險預留了政策空間。
政策針對性強 精準解決困難
當然我們看待經濟增長不能只看指標本身,宏觀數據的穩定性與部分微觀主體感受存在一定差異。例如,部分外貿企業因美國4月起加徵關稅出現訂單減少、預期不穩的情況,部分外貿群體預期不穩,也有一部分就業崗位出現了變化,這種情況是客觀存在的。但政策層面並沒有忽略掉,4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四穩」政策(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具有強針對性,通過「一業一策」「一企一策」精準解決外貿企業困難,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整體來看,比較有效地應對了當時短期衝擊的狀態。
結構優勢無懼關稅 科技自強應對衝擊
問題:面對美國「對等關稅」壓迫,中國贏得戰略主動底氣何在?
董煜:我們看短期的衝擊問題時,會習慣從短期與中長期結合的角度來看。中國應對美國關稅壓力的戰略主動權,源於長期積累的制度優勢與產業基礎。從短期衝擊應對看,4月美國單方面發起關稅摩擦後,中國通過「四穩」政策組合(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迅速穩定經濟基本盤,展現強大的政策執行力。但更深層的底氣來自中長期結構性優勢:首先,全產業鏈體系確保了供給端的自主可控性,即使在外部衝擊下仍能維持基本生產能力;其次,製造業規模與技術能力的雙重優勢(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超30%)形成抗風險屏障;第三,產業技術工人隊伍的規模與素質優勢,為產業升級提供了人力資本支撐。
中長期布局 為穩經濟提供支撐
從潛能條件來看,科技創新能力的突破是另一關鍵支柱。近年來中央政策特別強調「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在打通「實驗室─生產線」轉化通道方面做的比較好。中國在創新方面的步伐並沒有過多受到外部環境影響,相反隨着更加強調科技自立自強等,使得中國在半導體、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戰略領域逐步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科技自立自強的推進,降低了對外部技術的依賴,增強了應對技術封鎖的能力。
制度優勢與市場優勢的協同效應同樣重要。中國特有的舉國體制能夠集中資源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而超大規模市場則為技術創新提供了應用場景與需求牽引。我們特別注重謀長遠,在應對短期問題的時候,這次中央政治局會議特別強調「十五五」規劃的工作,通過中長期的一系列投資、產業布局、創新布局等,給穩經濟提供強大的中長期發展預期方面和實際方面的支撐,使得中國在應對當前挑戰當中更有底氣。
應對策略堅持「兩個堅定不移」
在應對策略上,中國堅持「兩個堅定不移」:一是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通過穩增長鞏固國內經濟循環;二是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開放,繼續去跟海外市場做更好的對接,也會積極促進中美雙邊的經貿往來。可以看到,即使在美國關稅施壓下,中國仍保持談判誠意,強調中美經貿合作互利共贏的本質。中國在外交方面不會改變基本立場,會繼續推動開放,也會繼續在探討中去維護中國大國信用和形象。希望美方能夠珍惜中方的善意,能夠保持同樣的誠意或信用進行對話,讓合作持續深化,這對於中美兩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穩定都有好處。
對標國際最高標準 培育新興支柱產業
問題:如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董煜: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需統籌穩增長與高質量發展,既立足當前穩住經濟大盤,又着眼長遠推動轉型升級。這一目標的實現,關鍵在於政策精準發力、創新驅動引領,以及市場機制的優化。從「量的合理增長」看,穩增長仍是下半年的重點。儘管上半年GDP好於預期,但外部環境複雜、內部需求待提振等挑戰仍存,需增強憂患意識,做好宏觀政策儲備。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持續發力,適時加力」,「持續發力」意味着要落實落細上半年已出台政策,這些政策是在去年一攬子增量政策上的進一步延續,「落實落細」就意味着要增強政策針對性有效性,確保政策效果充分釋放;「適時加力」則強調保持宏觀調控靈活性,為潛在風險預留政策空間。
提升經濟科技含量的步伐不會斷
從「質的有效提升」來看,高質量發展需依託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最近我們在與各地各部門交流「十五五」規劃時已發現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新質生產力」已成為高頻詞,各地均將其作為未來五年發展的核心議題。這一趨勢表明,中國將通過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落地、提升產業轉型升級,持續提升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這種步伐是不會斷的。
這次中央政治局會議的部署當中有一句話,「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興支柱產業」。過去中央也提過新興支柱產業,這次更加強調「具有國際競爭力」,意味着發展新興支柱產業過程當中,不僅產業需達到一定規模,更要對標國際最高標準並在國際市場有所作為。這一新導向表明,相關產業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需加快布局以填補傳統產業拉動力減弱後的空白。
優化市場競爭 倒逼產業升級
此外,優化市場競爭秩序是提升質量的關鍵一環。通過反內卷、規範惡性競爭等政策,推動企業回歸靠創新、靠質量競爭的軌道,既能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也能倒逼產業升級。例如,新能源汽車行業在政策引導下價格降幅收窄,正是市場競爭從「量」向「質」轉變的體現。
下半年,穩增長和高質量發展將同步推進,既通過落實落細政策穩住經濟基本盤,又通過培育新質生產力、優化市場機制推動質量變革,相關舉措不僅體現在下半年的工作當中,也將貫穿到整個「十五五」規劃當中。這種「穩中求進、以進促穩」的策略,既符合當前經濟形勢需要,也為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