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參與全球化的過程中,把自身優勢和需求,與其他地方的優勢和需求雙向結合,改善香港自身的經濟結構,為社會創造急需的中層就業,為年輕人開拓向上流動的空間,正是讓全球化造福本地的關鍵所在,也是讓港人擁抱「一帶一路」這一宏大戰略的關鍵所在 資料圖片
「國家所需+香港所長」是過去數十年來中國內地與香港合作的總體模式。這種模式在很多範疇帶來了雙贏的結果,但在這種單一模式下,兩地只看重香港的既有優勢,而香港急需發展、但尚未具優勢的產業卻得不到重視,整體經濟結構日趨單一;兩地亦只看香港有什麼特長是國家所需要的,卻很少思考香港本地需要什麼、香港年輕人需要什麼。更重要的是,這種單一的合作模式大多數情況涉及香港優勢產業轉移至內地,香港產業因此出現空心化的隱憂。未來,香港與內地合作或參與「一帶一路」,在固有模式下,應增加「香港所需+外界所長」的新模式,推動香港與外界的優勢雙向互動。
利豐發展(中國)有限公司、利豐研究中心副總裁 洪雯博士
香港人為何冷待「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無疑是當前全國的熱點話題。然而,近期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的一項電話調查發現,有三分之二香港市民認為「一帶一路」對個人和家庭經濟幫助不大。
對於這個結果,筆者並不感意外。近十年,香港與內地大力推動在多個領域的合作,從CEPA,到前海、橫琴、南沙等合作項目,再到兩地的服務貿易自由化。但現實的情況是,在兩地合作深化的同時,兩地的競爭力亦正出現此消彼長的格局:國家的發展一日千里,而香港競爭力卻日漸削弱,而且產業結構出現進一步單一化、兩極化,甚至空洞化的趨勢,中產階層就業萎縮,本地年輕人難向上流動,兩地矛盾嚴重激化。
基本上,很多港人基於自身的現實境況和感受,覺得香港與內地合作得益的只是大企業和商家,自身並未從中受益。擴展到「一帶一路」,港人同樣看不到自身將會如何受益,自然無興趣。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設立「一帶一路」獎學金,甚至在社會引起頗為響亮的反對聲音。
港人冷待「一帶一路」,普遍被批評為目光短淺、欠缺國際視野。而本土意識近年在香港膨脹,年輕人宣揚「本土優先」,這更為各界所討伐。 「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單向優勢輸出模式存在弊端
但是,在批判狹隘的本土思維的同時,非常值得我們慎重思考的是,在香港這麼一個高度開放、高度國際化的地方,本土意識為何會膨脹?香港年輕人在互聯網、全球化的時代出生和成長,亦大多都有出境遊的經歷,無論是通過網絡還是經由親身體驗,皆見識過外面的世界,為何會走向內向、封閉?香港回歸近二十年,回歸後才成長起來的年輕人,為何反而對國家心生抗拒?這背後,有何經濟根源?
筆者認為,上述問題有多方面原因,但經濟層面存在不可否認的根源;其中之一,便是香港與內地之間的經濟互動長期以來採取單向優勢轉移的模式,帶來了不少弊端。
「國家所需+香港所長」,是過去數十年來中國內地與香港合作的總體模式。兩地從香港的優勢出發,找到香港優勢與國家需求的契合點,從而推動雙方的發展。無疑,這在很多層面是一種雙贏的模式,讓香港的優勢得以發揮,也帶動了國家的改革開放,是香港創造今日繁榮的重要基礎,未來還應繼續推動。
然而,走到今天,中國內地與香港無論是各自的發展階段還是兩地的力量對比,均已經出現了極大變化。社會現實在迅速轉變,我們的合作模式卻並未與時俱進,而是一直維持從香港向內地單向輸出優勢的單一模式,弊端因此顯現。
其一,在這種單一模式下,兩地的眼光只盯着香港的金融、貿易、物流、專業服務等優勢領域,能得到發展機會的也自然是這些優勢產業。相比之下,香港急需發展的、但目前尚未具優勢的產業領域,卻得不到重視和合作的機會。可以說,這種模式事實上加劇了香港經濟結構單一化趨勢,新的經濟增長點難以培育出來,產業多元化自然難以實現。
其二,即使是在有合作潛力優勢產業內,目前國家所需的通常是高增值,甚至是最頂端的價值環節,而內地能夠做到的中、低增值環節則會從香港轉移到內地。初期,企業可能會派遣部分香港人員參與,但中層和低層就業崗位,乃至不少高層崗位都會逐漸由內地人才所取代。在這種模式下,香港高端人才固然發展機會充足,但香港本地非常需要的中層就業崗位卻處於不斷流失、比例萎縮的境況,本地年輕人難向上流動,社會矛盾加劇。
更重要的是,這種單一的合作模式大多數情況涉及香港優勢產業轉移內地,過去是製造業,現在是服務業。筆者過往已在本欄指出,產業簡單轉移內地,對香港而言是雙刃劍,香港本地的服務業可能出現空心化的趨勢,長遠發展堪憂。
可以說,在「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模式下,兩地主要關注香港有什麼國家需要的優勢,卻很少關心香港本地的發展需要什麼、香港年輕人的發展需要什麼。現實是,並非每個人都能進入到國家需要的優勢領域工作;即使在優勢領域內,亦可能因為港企轉移至內地而減少在香港的中層職位─為香港貢獻大量中層就業的貿易和物流業在過去五年間的就業便減少了5萬多人。
可見,在單一的優勢轉移模式下,受益的群體主要集中於香港優勢產業及高端就業人群,而整體社會並未能均衡受益,社會兩極分化加劇。
從單向優勢轉移走向雙向優勢互動
無疑,「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合作模式有其產生的背景。在兩地合作之初,香港相較內地走在發展的前沿,與內地相比有較多的經濟優勢;而國家推動改革開放和產業發展,需要諸多投資、管理、技術及市場理念的支持。因此,從香港向內地輸出自身的優勢自然成為兩地合作的核心模式。
然而,時至今日,國家通過三十多年的飛速發展已成長起諸多具優勢的產業、企業,並出現了走出去、向外輸出優勢的需求;而香港經歷了多年的產業轉移,產業結構已經出現單一化、兩極化、空心化的弊端,兩地的合作模式顯然到了必須轉型的關口。
筆者認為,因應兩地發展格局的變化,未來,香港與國家合作的模式應從單向走向雙向,即在固有「國家所需+香港所長」模式下,增加「香港所需+國家所長」的新模式(圖一及圖二)。
與固有模式相反,這種新模式並非從香港擁有的優勢出發,而是從香港自身的發展需求出發,從香港需要提升競爭力的領域出發,找到與內地優勢的契合點,把香港所需、而內地所長的企業、產業、商業模式引來香港,從而推動香港產業的多元化、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鞏固本地中產階層就業。
比方說,香港一直期望推動科技產業的發展,而多年來在這方面的努力一直成效不彰。反觀內地,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一極,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更成為「內地的硅谷」和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基地。香港可從自身的具體需求出發,大力從內地、尤其是從深圳引入科技產業來港,彌補自身的短處,提升本地科技產業的發展,為本地年輕人帶來新的就業領域和發展機會,同時也能讓國家的優勢得以「走出去」,可以說同樣是雙贏的模式。
總體而言,通過這種新的「國家所需+香港所長」與「香港所需+國家所長」結合雙向優勢互動模式,我們既找到香港的優勢,又找出自身的弱點和發展需求,並將之與國家的需求和優勢雙向結合,互相取長補短。這不僅是兩地發展階段轉變的客觀需求,也是兩地均衡受益的客觀需求。
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同樣需結合香港本地的發展需求
事實上,不僅僅是中國內地與香港合作迫切需要這種新思維,香港與「一帶一路」、乃至參與全球的合作均需要這種新思維。
倘若香港參與「一帶一路」仍然僅僅意味着把香港的優勢輸出到「一帶一路」國家,香港整體社會未必受益,民眾自然對此無興趣。但若香港同時也能找到自身發展需求與「一帶一路」國家的優勢的結合點,把「一帶一路」的優勢帶來香港、把發展機會帶給香港年輕人,才是均衡、持續發展之道。
全球化不僅僅是發揮本地優勢,還需兼顧本地需求
「全球」與「本土」是一個硬幣的兩面;「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是全球化時代經濟、社會均衡發展的根本原則。無疑,把全球所需與香港所長相互結合是香港過往得以發展的關鍵;但今日的香港,還需看到硬幣的另一面。
事實上,香港有不少優勢,但也有很多不足亟待改善與提升。在參與全球化的過程中,把自身優勢和需求,與其他地方的優勢和需求雙向結合,把香港所需要的吸引來港,改善香港自身的經濟結構,為社會創造急需的中層就業,為年輕人開拓向上流動的空間,正是讓全球化造福本地的關鍵所在,也是讓港人擁抱「一帶一路」這一宏大戰略的關鍵所在。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