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創科破僵局靠文化轉變

時間:2016-06-29 03:15:35來源:大公網

 

 

  圖:莫偉軒認為,香港科創僵局的突破口就在於社會文化轉變

  香港科技創新的最大痛點是什麼?土地、資金、還是政策?香港科技園科技創業培育計劃主管莫偉軒給出的答案是,專業人士的短缺。在此背後凸顯的癥結,是整個社會對科創的信心不足。莫偉軒接受大公報專訪時稱,香港自身發展的條件並不弱,需要突破的領域在於社會文化轉變(Culture Shift),要讓更多人看到這條路的希望。

  外界固有的觀念,香港是重商輕文的城市。以金融為代表的傳統行業,對社會資源形成「虹吸效應」,不僅盡吸市場資金,也網羅了精英人才。莫偉軒感嘆,香港的頂尖學生從來偏愛商學院、法學院、管理學院,修讀科技學科的人數比例卻逐年下降。很多學生其實對科學很感興趣,礙於就業前景而作罷。

  跨境電商「香港範兒」首席技術官徐軼於香港科技大學畢業後,曾在外資投行的IT部門工作兩年。他向記者直言,當時的薪水是普通程序員的三倍,職場起步要高出同齡人一大截。但這也意味着,你很難再離開這份工,轉去別的企業已是不易,更別提出來自己創業。基於香港高昂的生活成本,跟人家講「理想情懷」無異於痴人說夢。

  香港社會對創科發展的不重視還體現在資金投入方面。根據香港統計署提供的資料,2013年香港的科技研發開支僅為150億港元,佔GDP比重0.73%。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同期研發投入為720億港元,佔GDP比重達4%,兩地在研發支出上的投入相差已經接近五倍。

  冒險精神不及深圳

  在現實生活與政策導向的兩面夾擊下,香港整體創科氛圍長期低迷。CVC Capital大中華區主席梁伯韜表示,港青對於創業態度保守,主要原因並非土地價格過高,而是缺乏向上拚搏的精神。他列舉說,香港上一代創業者,多為五六十年代從外地逃難過來,從社會底層起步到開創一片基業。現時年輕人有太多Suboptimal Options(次優選項),沒必要選擇創業這條路。

  時過境遷,移民紅利正在深圳土地上開花結果。統計顯示,深圳2015年常住人口淨增60萬,創近15年來新高;企業平均年增長率高達28%。梁伯韜指出,新移民帶來新思維,同時也提高城市的風險容忍度。「深圳年輕人敢於冒險求新,比香港同齡人更加「Hungry for Success(渴望成功)。」

  莫偉軒認為,香港創科僵局的突破口就在於社會文化轉變。他常年出國考察,發現全球領先的科技中心,如硅谷、巴塞羅那、法蘭克福的核心優勢與香港相似,諸如政府管制透明、法律體系健全、居民平均素質較高等。但科創的落腳點最終還是在於「人」的意願,香港在這方面與上述城市還有差距。

  改變學生家長觀念

  正是意識到這短板,香港科技園近年不遺餘力推廣創科文化。莫偉軒表示,着重與教育局加強合作,希望通過中小學的「生涯規劃」課程,讓學生了解到還有其他領域可以發揮他們的潛能,不必非要進入金融行業才算實現人生價值。「如此做不僅在於影響學生,更重要是讓學校和家長看到科創的前景。」

  「過往兩年,社會觀念轉變了很多。」莫偉軒稱,不少本土投資人、企業家開始相信,香港的科技發展是有未來的。眼下中學生的創業比賽質量越來越高,大學校園的創業氛圍也越來越濃厚。隨着一批新的技術人才成長起來,三至五年內香港創科環境將邁上新台階。

  莫偉軒最近出席一個創業比賽活動,看見有位媽媽帶着八、九歲女兒前來參加,原以為是遇到了「怪獸家長」,沒想到小朋友自己上台做項目路演。莫偉軒着實嚇了一跳,小朋友講起創業有模有樣,比科技園裏的孵化團隊還要厲害。文化轉變初見成效,莫偉軒深感欣慰。他笑言,聽說近期很多投行大幅裁員,相信不少人會因此走上創業之路。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