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古聞港食/酒醬東坡肉\蕭欣浩

時間:2025-05-12 05:02:17來源:大公报

  台北偶遇香港朋友,相約晚飯,共同招待一位日本前輩。日本前輩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獨自到台北體驗,同到一家中餐廳,在台北車站一帶。小點先上,小籠包味一般,涼拌腐竹太辣。日本前輩倒不介意,吃得津津有味。

  接續上烤方,即東坡肉,配月亮饃,即白麵蒸製成半圓厚片,中間可用手打開,夾入細分東坡肉。東坡肉肉嫩膏清,汁濃不甜,夾餅沾汁最佳。東坡肉最早參考,來自蘇東坡的作品《豬肉頌》,後人多有參考,清代《清稗類鈔》有「東坡肉」一條,也是先引《豬肉頌》,再詳談:「今膳中有所謂『東坡肉』者,即本此。蓋以豬肉切為長大方塊,加醬油及酒,煮至極融化,雖老年之無齒者亦可食。」材料做法,大概如此,但豬肉品種,調料多少,火候足缺,都影響成品。肉膏相配,是啖出油膩?還是嘗出佳味?依廚師功力,看自己運氣。

  清代《浪跡叢談》也有載「東坡肉」一條,同樣引用作品,但沒談煮法,反談當時的煮食現象,說:「今食品中有『東坡肉』之名,蓋謂爛煮肉也,隨所在廚子能為之,或謂不應如此侮東坡,余謂此坡公自取之也。」東坡肉爛煮,但手法如何,各有不同,如味不佳,又稱「東坡肉」,似乎不妥。文說不免是蘇東坡寫下煮食作品,因而自找的。

  清代《清稗類鈔》另記「鍋燒肉」,詳如下:「以豬肉為之,煮熟,不去皮,灼以麻油,切塊,加鹽或醬油。」與「東坡肉」分別在於,烹調時間的長短、調料的不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