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醫健事/威院引入「透視眼」提升手術安全

時間:2025-05-10 05:01:40來源:大公报

  圖:威院去年引入MR(混合實境)技術,用於骨科手術的術前準備。

  【大公報訊】記者劉碩源報道:醫院管理局威爾斯醫院於去年引入MR(混合實境)技術,用於骨科手術的術前準備。醫生形容,使用MR技術如用「透視眼」作臨床檢查,在落刀前可多角度觀察病人的皮下情況,檢視毗鄰器官、血管等的關連性,輔助複雜手術,提高手術成功率和安全性,對兒童骨癌患者可增加其保肢的可能。威院表示,該技術現已應用在50宗骨和軟組織腫瘤手術,預計每年有140宗骨科個案應用混合實景技術,而其他專科,包括心胸肺外科、耳鼻喉科亦正研究應用有關技術。

  多角度觀察病人皮下情況

  骨腫瘤治療通常需進行切除手術,傳統方法需要醫生憑經驗,結合CT(電腦斷層掃描)、MRI(磁力共振掃描)的2D影像,評估手術位置,為保手術成效,往往需切除較腫瘤更大的範圍。威爾斯親王醫院創傷及矯形科顧問醫生黃國全日前接受訪問表示,該院於2024年引入用於骨腫瘤手術的混合實境技術,讓醫生可通過頭戴式裝置,將病人的醫學影像處理後,投射全息圖在病人身上或手術部位。他形容,透過技術,醫生近乎以「透視眼」作臨床檢查,可在落刀前以多角度觀察病患皮下情況,檢視毗鄰器官、血管等的關連性,輔助複雜手術。

  黃國全表示,骨腫瘤案例通常會見到腫瘤緊鄰血管的情況,以往不確定能否安全分離兩者時,或讓醫生不得不選擇截肢;但引入MR技術後,面對這類複雜情況,能有更多參考進行保肢手術。他舉例曾有一宗兒童骨癌手術,患者的腫瘤長在小腿,緊鄰血管,借助MR技術,醫生可在術前準備階段,精確劃分手術區域,在手術中分離腫瘤與血管,手術時間縮短近1小時,亦成功保肢。

  無需實體模型 生成動態影像

  MR技術現主要應用於術前規劃階段,與傳統2D影像或3D打印模型相比,MR技術無需實體模型製作,僅需數小時數據處理,即可生成動態影像,並支持手勢、語音控制切換觀察角度,甚至通過5G網絡實現遠程會診。黃國全表示,醫生可在病房、門診或手術室,即時調取患者的全息影像,向團隊成員直觀解釋手術方案,或與患者及家屬溝通病情。醫生若想使用有關技術,只需聯絡3D打印辦公室,辦公室便會把病人的醫學影像,製成3D全息圖,讓醫生進行手術模擬和演練。

  威院現配備4部MR頭戴設備,並與IT團隊合作打通醫院內部網絡,實現影像數據即時同步。威院至今成功在50個骨和軟組織腫瘤手術中應用有關技術。黃國全稱,威院預計一年可在140宗骨科手術中應用混合實境技術,心胸肺外科、耳鼻喉科亦正研究應用有關技術。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