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涉及醫學教育公平的「董小姐事件」在內地社交平台持續發酵。事件起因是京城某三甲醫院醫生因私德問題被妻子舉報,隨着事件更多細節流出,另一當事人董小姐的不平凡醫學之路引發諸多爭議。
本科在美國修讀經濟學的她,通過北京協和醫學院特設的「4+4」項目在短短四年間晉級為醫學博士。令人費解的是,轉入醫學教育賽道之後,她的學術生涯如火箭般躥升,三年時間內就參與發表了十餘篇跨學科論文,研究方向橫跨骨科、消化內科、胸外科等專科,可謂五花八門。
所謂「4+4」項目是在內地醫學教育領域具有極高地位的北京協和醫學院,自二○一八年起創建的醫學教育試點班,招收畢業於全球高水平大學的非醫學專業本科生。此項改革的初衷或許是為新醫科建設改革作出探索,但從目前來看,其招生標準和教育成果均令人存疑。網民搜索相關資料發現,與董小姐一起接受「4+4」試點教育的學生,有些本科學的是園藝、地質、西班牙語,甚至還有擅長舞蹈的文藝特長生。當中有人的博士畢業論文完全達不到應有考核標準,卻順利拿到博士學位,且畢業後大多進入了內地頂流的醫院工作。是這些人均為天資聰穎的學醫天才,還是背後有不正常的托舉?讓人疑竇叢生。
醫療與教育,一個關乎生命的尊嚴,一個關乎發展的機會,共同構築起現代社會最基礎的信任體系。如果寒門學子挑燈夜讀十幾年,最終也抵不過特權干預下的「彎道超車」,未免令人心寒。而醫學教育的特殊性更在於,若醫學人才庫混入專業素養不足者,其職業風險最終將由患者承擔。這種「從教育不公到醫療隱患」的傳導鏈條,必然會觸發集體安全焦慮。
好在國家衞健委及時出手,積極回應。期待能盡快查清事實,撥雲見日,讓真相大白於天下,讓公平陽光照亮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