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健康人生/當「方法」變成問題 管教小孩添壓力 — 從家長工作坊看教育「速食化」現象\行為科學博士 李啟剛

時間:2025-05-11 05:01:25來源:大公报

  上周末在港島某著名女校的家長工作坊,有位媽媽舉手時連珠炮發問:「博士,我個女每次測驗前都肚痛,試過獎勵、懲罰、深呼吸法、食益生菌,連催眠師都見過三個,點解仲係咁?」我看着她手機裏排滿行程的親子日程表,想起行為科學中的「干預悖論」──當解決方案本身成為壓力源時,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方法,而是一把精準的「情緒手術刀」。

  英國心理學會最新研究指出,74%亞洲家長存在「方案焦慮」(Solution Anxiety),症狀包括:

  見到孩子皺眉就Google「五步建立抗逆力」;

  書架上有十多本「哈佛媽媽教養術」但翻不過第三章;

  用對付電腦當機的邏輯處理人類情緒(重啟/格式化/換零件)。

  香港家庭福利會2022年研究發現,62%家長認為管教方法「一周無效即失效」,41%更在三天內放棄新嘗試。這種教育「速食化」現象,就像在茶餐廳催單:「三分鐘老火湯」──湯料還在瓦煲翻滾,食客已嫌師傅手腳慢。

  情緒急救的認知謬誤

  猶記得工作坊上播放的實驗影片,密歇根州立大學2020年的挑食干預實驗揭示觀察的重要性:兩組家長面對兒童拒食蔬菜,接受8種餵養技巧培訓的A組使蔬菜攝入量提升19%,而進行「進食環境觀察訓練」的B組達成27%增幅。劍橋大學進一步發現,7至9歲兒童的飲食選擇受同伴影響概率是成人的2.3倍,這解釋為何觀察組家長更易發現如「綠色食物引發被嘲笑聯想」等隱藏因素。

  這驗證了認知行為治療(CBT)的核心原理:情緒是信號燈,不是故障表現。

  腦掃描研究顯示,家長焦慮時激活的杏仁核,會直接抑制孩子前額葉皮層的理性思考,形成「焦慮傳染迴路」。上月有位爸爸分享慘痛經歷:為糾正兒子數學粗心,他試遍所有記憶法,最後發現孩子視力原來已跌到0.3──那些「方法」就像在漏水天花板上不停換水桶,卻從不檢查屋頂破洞。

  這正是腦科學家Dan Siegel強調的「暫停原則」(Pause Principle):大腦需要5至8秒鐘的暫停期,才能切換應激模式到解決模式。可惜有些家長連這黃金5至8秒,都拿去刷育兒短視頻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