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抓對時機/馮 進

時間:2018-06-27 03:17:02來源:大公網

  圖:品克的新作《何時》揭示「最佳時機的科學秘密」  

資料圖片

  下午四點和上午九點相比,醫院麻醉師在下午四點出錯的機率要高三倍。腸鏡醫生發現異常息肉的能力從早到晚每過一小時降低百分之五,儘管病人患病的機率不變。醫療人員下午比上午洗手的次數減少百分之三十八,以致在全美每年引起六十萬次不必要的感染,浪費一百二十五億美元,造成三萬五千例不必要的死亡。還有,最容易發生交通事故的時段除了凌晨二至四點,就是下午二至四點。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品克(Daniel Pink)的新作《何時》(When)承諾要揭示「最佳時機的科學秘密」,因為他堅信抓對時機不是憑直覺、猜測或本能,而要靠科學。他大量引用心理學、生物學、神經學、經濟學的研究,總結出人類每天、每年,甚至一生的「生物鐘」如何運行的規律。作者娓娓道來,不但講述了許多精彩有趣的故事,還為人生的不同階段、面對不同的狀況提供了實際有用的建議。如,排在第幾位面試更合算?什麼時候該辭職?什麼時候該結婚?如何應對「中年危機」?怎麼給專案畫上圓滿句號?

  書中的基本原理很簡單。研究發現,人早上精力充沛,心情愉快,更能集中注意力,適合從事分析、判斷工作。下午開始心情變差,精力渙散,意志薄弱。此時自控能力下降,但可能因此更富創意。這是因為我們醒來時體溫較低,早飯後體溫升高,提升能量之外,也提高了我們的注意力、執行力和分析能力。我們的情緒、精力和能力在午前達到峰值後開始下滑,午餐後有一小段時間暫時回升,之後就每況愈下,直到晚上五、六點再次上升。品克也指出,我們中有大約四分之一的人屬於純粹「夜貓子」(owl),他們的能力和精力的周期與大部分人相反,白天沒精神,晚上才開工。但無論文化、年齡、性別、種族,每天人人都會經歷類似的周期。

  這個發現有重大的實際意義。如,丹麥一項研究發現,學生上、下午考試成績差別很大。下午的成績約等於學生那個學期缺課兩周的結果。本文開始時提到的因「時機不對」造成醫療事故的數據就更令人觸目驚心了。對普通人來說,除了盡量在早晨看病、上午考試的教訓,本書還提供了如何妥善自我調整,讓個人周期與外在周期契合的建議。

  作者指出,下午犯錯誤的機率大,但我們對此並非束手無策。每工作五十分鐘休息十分鐘,啟動項目前相互提醒、重溫步驟,甚至小睡十至二十分鐘都能有效糾正下午疲倦、煩躁和粗心大意的傾向。另外,怎麼有效利用「開局」優勢呢?重新開始之所以激勵人心,在於它能讓人在心理上與過去的錯誤和挫折告別,士氣上揚,也提供了一個觀察全局的有利時機,讓我們不至於一葉蔽目,不見森林。所以,我們大可將每周、每月、每年的第一天,自己或家人的生日,國慶日,紀念日,開學第一天,節後上班第一天等作為新的開始,重振旗鼓。不過,參與競爭時,有些情況下要「不恥最後」:如,你是內定候選人,參選者太多太雜,你對情況還不了解,這些時候最後一個出場能起到壓軸驚艷的效果。

  品克不相信「中年危機」的說法。研究表明,中年人情緒低落只是暫時現象,與一定的生理原因有關,過了這個坎,心情很快就會改善。倒是人生、事業或項目行程過半能讓我們猛然警醒,重新評估。此時,應當重新建立目標,廣而告之以給自己正面壓力,並堅信自己會堅持到底,完成任務。海明威寫作時,會特地停在一句話中間,他回頭再寫時更有緊迫感和連續感。至於終局,都說蓋棺論定,人們容易以成敗論英雄,這可能有失公允。但結局近在眼前,能激勵我們最後衝刺,也能幫我們回顧以往,去蕪存菁。作者對何時辭職、幾時離婚也有高見,但我覺得更實用的是有關為團隊、社區創造圓滿結局,加強凝聚力的建議:如,盡快回覆別人的電郵,分享自己的困難等。

  品克聲稱此書不教人「怎麼做」(How-to),而是建議大家「幾時做」(When-to)。行文妙趣橫生,通俗易懂,即便不照搬他的建議,讀者也能從中獲得樂趣。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