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落幕的康城國際電影節上,是枝裕和執導的《小偷家族》獲得最佳影片金棕櫚獎。家庭倫理的討論,日常瑣碎的拍攝,平淡中揭穿人性真相,這是是枝裕和駕輕就熟的領域。這裏無意評價導演的電影,想聊聊他的文字作品──小說《步履不停》。
比較特別的是,《步履不停》是先有了電影劇本(二○○八年),然後再創作了小說。只是,小說比電影承載了更多複雜的情緒,比如真切的親情,生死的遺憾,家常的厚重,壓抑的訴求。與電影裏明媚的影像相比,似乎文字更接近生活的本相。
小說篇幅不長,節奏也很緩慢,簡單來說,就是講述一個普通日本家庭的平凡一天:身為自由畫家的「我」(良多)帶着新婚妻子由香里以及妻子與前夫所生的孩子淳史,在大哥純平的祭日回鄉下的父母家祭拜。沒有激烈的衝突和爭執,多是家庭瑣事、衣食住行、過往回憶等等,然而父母與子女間的隔閡,包括彼此深藏在心的秘密都在這不慍不火的敘述中呼之欲出。
故事的最後,良多還是沒能在父母生前實現轉變,也沒有與父親看過一場球賽,沒有開車載母親兜風,「早知道的話……每當我這麼想的時候,機會都早已從我身邊溜走了,而且再也無法挽回。人生,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那就是我失去父親還有母親之後,我最真實的感受。」
也許良多的餘生會不時回憶起在父母家的那一天,「因為正是在這一天,我第一次感覺到父母不可能永遠都像以前一樣……我只能不知所措地遠遠看着同樣不知所措的父母。」我想,這就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吧。
是枝裕和調動文字的能力一如他能夠嫻熟地掌握鏡頭語言,用這種婉轉迂迴的方式取而代之說理似的直接表達遺憾,似乎更發人深省。我以為,不光是良多,我們每個人幾乎都能從小說中看到自己在步履不停的生活中有太多想要做卻沒有做的事情的無奈甚至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