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系的非裔女教授夜裏回家,路遇一個喝醉酒的白人男學生,罵她是「種族主義女王」。她馬上打電話報警,並報告系主任。第二天,英文系主任發出電子郵件支持同事,並呼籲全校師生開會討論這個「種族主義」事件。大學校長、教務長、副教務長等校級領導馬上聯合校學生會,呼籲全校師生參加有關種族關係的討論會。會後,校長卻私下發牢騷,說討論激化矛盾,傷害感情,毫無益處。
他是我校建立一、兩百年來的第一任非裔校長,家史頗為傳奇:曾祖為黑奴、祖父是教師、父親當醫生,他自己則創下二十歲大學畢業,不到而立拿到醫學博士、哲學博士和工商管理碩士三個高端學位,四十多歲就擔任美國健康總署NIH的二把手(一把手由總統任命,是內閣官員)的成就。
會場上,有非裔學生覺得大學憑一己之力就能改變美國社會,指責校方對種族歧視不作為,詰問:如果這次被傷害的不是教授,學校會不會同樣重視?之前校方因有學生違反校規,多次在「非裔文化中心」吸食大麻,決定收回該樓、另作他用,引發非裔學生不滿。這個事件造成了學生和校方的進一步對峙。
校長說,從小到大,家人教育他要時刻保持兩種視角;一方面每天在體制中掙扎求生存,另一方面想方設法,逐漸改變不公平的體制。他們那一代黑人認為兩者缺一不可。他批評現在的年輕人自以為是,凡事怪社會,不懂得從改變自身做起,甚至反思我們的教育是否只鼓勵學生挑戰權威,沒能幫他們適應社會。
校長感到被冒犯可以理解。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年輕人熱血沸騰,抗議不公也尋常。學生公開挑戰權威,不怕打擊報復,也只有在美國大學才會發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