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抗戰勝利80周年/東江縱隊 曾營救盟軍人員80餘人

時間:2025-09-24 05:02:30來源:大公报

  左圖:8月21日,在位於英國曼徹斯特的人民歷史博物館,新華社記者吳黎明在拍攝由黃作梅主筆編撰的《東江縱隊與盟軍》。右上圖:黃作梅(左)一家三口合影,嬰兒為幼年黃偉建。右下圖:這是8月21日在位於英國曼徹斯特的人民歷史博物館拍攝的,由曾參加東江縱隊的新華社倫敦分社首任社長黃作梅主筆編撰東江縱隊援救盟軍人員的檔案資料。

  人物簡介/黃作梅

  1916年生於香港。1936年被分配到香港灣仔政府貨倉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了香港的抗日愛國運動,曾任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國際工作小組組長,參與營救盟軍戰俘。1947年,黃作梅被派往倫敦,創辦新華社倫敦分社。1949年6月返回香港,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1955年4月11日,黃作梅從香港前往印度尼西亞萬隆參加亞非會議的報道工作,在「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中不幸遇難。\資料來源:新華社

  【大公報訊】日前,《新華每日電訊》刊發報道《尋找黃作梅》。報道全文如下:在英國曼徹斯特人民歷史博物館的地下檔案室裏,一本紙張泛黃發黑的歷史檔案靜靜地躺在桌上─大約50多頁,封面用模糊的紅字寫着《東江縱隊與盟軍》,紙邊已經脆化脫落,用有些生銹的別針夾着。這本關於中外攜手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歷史檔案,在英國博物館裏沉寂了近80年,在九三閱兵前夕終於與來自東方的我們隔代相逢。

  當我小心翼翼地翻開這本似乎一碰即碎的檔案冊,黃作梅的英文名「Raymond Wong」一再映入眼簾時,內心湧起一種「終於找到了你」的激動。  

  黃作梅,這個名字對大多數人來說十分陌生。黃作梅1916年出生於香港,作為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國際工作小組組長,因在營救80多名盟軍戰俘、情報互通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於1947年被英王喬治六世授勳,並藉此機會在倫敦創立了新華社倫敦分社。令人扼腕的是,這位傑出的新聞工作者年僅39歲就犧牲在飛往萬隆的「克什米爾公主號」上──飛機被國民黨特務安放的炸彈炸毀。

  「Raymond Wong」

  現蹤曼城一家博物館

  過去幾個月裏我們一直在英國尋找黃作梅的足跡。

  我們曾前往倫敦弗利特街──當年新華社倫敦分社的創立地。這條位於聖保羅大教堂與皇家司法部之間的街道,當年曾報館雲集,路透社、報聯社等英國媒體巨頭匯聚於此。如今,隨着英國媒體產業的衰落,這裏已變成餐館和咖啡館的聚集地。站在古色古香的132號樓前,遙想70多年前,黃作梅身着西裝在這條街道奔走的情景。那時的中國戰火紛飛、一窮二白,而今的中國早已蒸蒸日上,換了人間。

  尋找黃作梅足跡的關鍵之一,是找到刊載其授勳事跡的《倫敦憲報》。通過檢索黃作梅的英文名「Raymond Wong」,我們在1947年6月27日的第三增刊中,發現他與20餘位榮獲大英帝國勳章者並列。公報稱他作為「香港九龍一名學生」,因「在1945年9月前對駐東南亞盟軍的傑出貢獻」被授予大英帝國勳章。

  然而,儘管我們找到《倫敦憲報》版面的電子版,但尋找紙質原件的過程卻一波三折。《倫敦憲報》回覆稱其資料已全部數字化,不再保留紙質副本。英國國家檔案館的數據庫中也未能找到相關記錄。就在我們幾乎要放棄之際,意外發現英國國家檔案館外館藏品系統中有一份歸檔於「個人雜項文件」下的條目,檢索關鍵詞「Raymond Wong」赫然在列。

  抱着最後一線希望,我們於8月下旬驅車4個多小時趕往曼徹斯特人民歷史博物館。這個位於河邊的4層小樓博物館名氣不大,初到時我們甚至有些失望。上午10時許,我們按照指引來到地下一層檔案室。館員公事公辦地翻閱預約本,很快拿出準備好的檔案材料。出乎意料的是,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張《倫敦憲報》,而是一本塵封近80年的珍貴歷史檔案──《東江縱隊與盟軍》,真是喜出望外。

  詳細記錄東縱

  與盟軍協作情況

  博物館館員解釋說,這些檔案是上世紀90年代英國共產黨解散後存入該館的。自2011年以來,僅兩三人曾預約查閱這本冊子。事後我們到這個博物館裏轉了一圈才發現,這是一個屬於左翼陣營的博物館,史料集中於工會力量在英國的演進與發展歷程。

  這份檔案內容之全令人驚嘆。它詳細記錄了中共領導下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如何與盟軍協作,包括營救被俘盟軍人員、開展武裝鬥爭、秘密傳遞情報等。檔案中有官方記錄、感謝信和回憶文章,一些內容至今讀來依然讓人心潮澎湃。

  比如,檔案記載了1944年3月,美軍第3混合飛行大隊的唐納德.克爾在香港上空被日機擊中後跳傘逃生,被兩名東江縱隊的女游擊隊員發現並救起的事跡,還附有克爾的親筆感謝信。

  一位名叫富蘭克林的戰俘在回憶文章中寫道:「我仍清晰記得那一天:一名美國飛行員在戰鬥中被日軍擊落後,從高空跳傘……我們深知日本人的殘暴,本能地為他祈禱。然而,當那個白色身影消失在山嶺另一側時,我們完全沒想到──迎接他的並不是敵人,而是朋友。」

  檔案還顯示,東江縱隊與盟軍方面開展了情報合作,並得到華盛頓方面的高度讚揚。時任美軍第14航空隊司令陳納德在電報中稱:「若無東江縱隊的全力協助,這場戰爭的結局恐難以實現。」

  黃作梅本人撰寫的長文,詳細回顧了東江縱隊與盟軍的多方面合作。據他回憶,1942年東江縱隊與英方正式達成合作協議,僅營救盟軍人員就有80餘人。

  「親愛的黃先生:我沒有足夠的中文水平來完整表達我和我的戰友們對你們工作的感激之情,但我仍要盡力說幾句。我永遠不會忘記你和你的同志們給予我們的幫助。我不僅感謝你們為我個人所做的一切,更對你們在中國抗擊日本侵略、消除其影響的真誠努力致以崇高敬意。」美國海軍預備役中尉馬修.J.柯賓在給黃作梅的信中寫道。

  冀營救歷史

  成推動中英友好佳話

  找到這個歷史檔案,我想最關切的恐怕就是黃作梅的後人了。我通過新華社香港分社輾轉找到黃作梅之子黃偉建老先生。當得知我們發現這些歷史資料,他很是驚喜、激動。他在電話裏說,多年來他一直尋訪父親的足跡與文字,從來不知,更沒有看到過他父親親手完成並留在人間的作品原件,如今終於得償所願。

  之後一段時間裏,黃偉建先生幾乎天天都跟我們微信聯繫,通報我們的發現在其親友群、東江縱隊後人群、東江縱隊研究群裏的反響情況。

  除了報道之外,我們還思考如何讓這份珍貴史料在國內得到更好保存和傳播。在曼徹斯特人民歷史博物館,我們當即要求掃描影印版。館員有些為難,表示檔案很厚且紙張脆弱,需要預約。辦理相關手續一周後,我們通過郵件收到了影印版。與手機拍攝的版本相比,影印版字跡更為清晰。我們第一時間將資料分享給黃偉建先生和新華社社史館。我們也跟國內其他一些相關紀念館、博物館聯絡,讓這份珍貴的歷史檔案有更多的落腳地,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中英關係正在回暖,我們期待黃作梅與東江縱隊營救盟軍人員的故事,能夠成為推動中英友好的佳話,被更多人知曉。

  在曼徹斯特那個安靜的地下檔案室裏,我輕輕合上那本泛黃的筆記冊,心中感慨萬千。黃作梅──這個曾經被遺忘的名字,終於穿越歷史的重重迷霧,重新閃耀在人們的記憶中。他用生命書寫的不僅是個人的傳奇,更是一個民族在苦難中堅守正義、在黑暗中追尋光明的壯麗詩篇。這份沉甸甸的歷史檔案,不僅記錄了過去的英勇與友誼,更為今天的中英關係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註腳。

  (註:小題為編輯所加)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社記者吳黎明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