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古聞港食/馬蹄炒雞丁\蕭欣浩

時間:2025-09-24 05:02:21來源:大公报

  到澳門旅遊大學,參與「普洱茶非遺茶藝文化講座」,了解雲南普洱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座後隨好友到氹仔,嘗傳統中式甜品,朋友點「冰花雪耳雲吞皮」,自己食「馬蹄沙」,又叫作「馬蹄露」,或加蛋花,或加椰汁,年輕時常吃,兩款都屬於傳統的粵式糖水,現在已經很少見到。

  馬蹄又名「荸薺」,古今有多個名稱,可見清代《清稗類鈔》的記載:「荸薺為多年生草,水田栽植之,莖高二三尺,管狀,色綠,花穗聚於莖端,頗似筆頭。地下之塊莖形圓,可供食,蘇人謂之『地栗』,兩廣人謂之『馬蹄』,古名『鳧茈』,又稱『烏芋』。」馬蹄的莖稈像蝦夷葱,深綠幼長,平常多見的是相連的球莖部分。

  馬蹄有不同稱謂,但飲食的用途不改。明代《說郛續》談「野荸薺」,說「四時採,生熟皆可食」,不限時節,食用方便,文中另說:「野荸薺,生稻畦,苦薅不盡心力疲。造物有意防民饑,年來水患絕五穀,爾獨結實何纍纍。」野生馬蹄生長力強,生於稻田,農夫要拔除馬蹄,十分辛苦。但萬物的主宰自有心意,說當時常遇水患,令五穀失收,反而馬蹄碩果纍纍,可以用來防饑。

  清代《清稗類鈔》有「炒雞丁」一條,材料也有用上馬蹄,食譜如下:「取雞之胸肉,切如骰子大,入滾油炮炒,用醬油、酒收起,加荸薺、筍、香蕈等丁拌之。湯以黑色為佳。」雞胸肉切小塊,熱油爆炒,下豉油、料酒,略炒乾,加馬蹄、筍、香菇粒,炒勻,汁黑味濃。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