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兒子幼年時為他安排很多課外活動,直到現在高中時期,學校功課繁忙,兒子亦開始要爭取他的「自主權」,故此大部分課外活動都已經放棄,唯有跆拳道班仍然持續。「我們並不期望兒子參加比賽,只想他能強身健體,並且增添自信。」我曾經對兒子的跆拳道教練發出如此訊息,好讓教練知道我們作為家長的想法。兒子自八歲開始參加跆拳道班,從白帶至黑帶初段。他從沒有與人真實對戰,但能樂在其中。
本年兒子如常參與每周一課跆拳道。我以為他十分享受,原來卻非如此。「我以後不去跆拳道班了!」他上課回來如是說,同時眼裏含着一眶眼淚,好像受了很大委屈。「不如先吃飯,然後慢慢說。」我估計當中必有隱情,着他先冷靜情緒。因應新學年的學校上課時間表,我們將原本逢周五晚上的跆拳道班,改至逢周一晚的課堂。兒子說以前的課堂大約有七至八個學生一同上課,現在的周一班連他在內只有三個學生。教練因此能夠分配更多時間予每個學生身上,要求便更加嚴格。
「教練今堂罵得我們很兇!」兒子一面吃飯一面說。「教練以前試過這樣罵你嗎?今堂是罵你抑或罵其他同學?」我繼續向兒子探問,但我已想像到是怎麼一回事。這時我腦海想起昔日香港影視界著名的班底「七小福」。上世紀八十年代已有同名電影,二○二二年的電影《七人樂隊》亦有其中一折,都是關於戲班師傅于占元如何以傳統手法教導徒弟。從前有謂「嚴師出高徒」,電影裏的于師傅便是一位極嚴格的師傅,其徒弟都學有所成,尊師重道。那麼是否所有受罰的徒弟都能成大器?這當然不能一概而論。「將來你出來社會工作,可能會受老闆或同事指罵,如不想被罵,可以如何?」我像老師般問兒子。「努力做好自己囉!」兒子邊吃飯邊說,似有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