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學生通過皮影展覽及畫面具遊戲體驗宋人生活
【大公報訊】記者王豐鈴報道:由香港本地學生自發籌備的「風雅.宋——宋代文化的重新發現、演繹以及革新」系列活動日前於香港城市大學舉行,通過展覽、講座、音樂演出、互動遊戲等形式,追溯中國傳統,重現宋代文化。
在「從清明上河圖說起——宋代留給我們的建築遺產」講座中,資深建築師、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導師李磷表示,中國建築發展和朝代變更無關,只在建築管理的標準上有改變,整體風格一氣呵成。在某一時期因戰爭和土木工程導致材料緊缺,就會出現新技術。
李磷舉例《清明上河圖》中的木質結構拱橋,現代西方受力學分析認為,木頭材質不適宜做拱橋,普遍不相信木樑能夠承受畫中所表現的壓力,所以曾理解為因藝術審美而將石橋替換成木橋。「不過,現已證明可以用木質結構,木本身對水濕度有抵抗力,如樟木,同時古代亦有防潮技術。幾個可證明的例子是,福建屏南金造橋(清嘉慶十年)即為木質,橋長41.7米,而河南開封亦仿製畫作中木橋成功,可見該技術一路流傳下來。」李磷說。
除介紹宋代日常生活、藝術審美、建築遺產的四場專題講座,活動還包括橡皮圖章工作坊、書法工作坊、戲劇表演、音樂表演及時裝表演。以活字印刷術、東京夢華錄、茶文化、嬰戲圖、衣着、卦命、焚香等主題,重現豐富多彩的宋代文化。
城大中文及歷史系高級導師黃佩賢介紹道,是次活動的策劃及參與者,包括中文及歷史學系文化遺產專業學生及教師四十餘位,學生均為香港本地學生,他們懷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自發搜集資料、推廣活動並設計場地。活動歷時三個月籌備,希望面向市民,重新發現、演繹以及革新宋代文化。
該專業的學生施雅茵表示,此前對於宋代傳統文化了解不多,只能通過書本學習,這次希望將傳統文化與香港市民的現代生活聯繫起來。「中國文化在香港,其實是有很多人支持的,歷史和我們的生活聯繫緊密。比如港鐵沙中線掘出宋元遺址,比如我們這次借來的香港活字印刷的用具,也是源於宋代,活動籌備中,不少市民給予我們無償支持。」
圖片: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