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奧爾嘉.芭伯洛夫妮可娃(Olga Bobrovnikova)為俄羅斯鋼琴家,常到世界各地表演參與有關腦神經研究及多發性硬化症的慈善活動
【大公報訊】記者李亞清報道:現年五十四歲的奧爾嘉.芭伯洛夫妮可娃(Olga Bobrovnikova),在正值花樣年華的二十歲時患上多發性硬化症,仍努力向自己的夢想邁進,終成為一位出色的鋼琴家。上周,這位俄羅斯鋼琴家受香港多發性硬化症學會邀請,於銅鑼灣通利琴行演奏廳與傳媒會面,講述自己的音樂之路以及與病患相伴的人生感悟。
現場演繹《黃河》樂段
香港多發性硬化症學會副主席、腦神經科專科醫生李梓強,以及本地該病症患者小萍亦出席傳媒會面。李梓強講解道,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腦科慢性病,確切成因未明,但醫學界相信與免疫功能失調,從而導致自身免疫細胞錯誤攻擊中樞神經系統有關。「多發性」指患者會多次病發,而每次受影響的神經或有所不同。病變嚴重時會造成神經組織結疤而「硬化」,不能完全回復原有的功能,造成不能逆轉的傷害。
現時本港約有五百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首次病發的平均年齡為二十八歲。李梓強說:「有些病人病發的時候正值人生『搏殺』期,或正準備結婚生育等人生大計,會被病『打沉』。但只要及早用藥控制病情,同時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對身體狀況多加留意,並與醫生保持良好溝通,患者可以與病共存,仍能與常人一樣放手追夢。」
芭伯洛夫妮可娃回憶三十多年前首次病發,她的腳突然失去知覺,但當時醫生並未確認,直到二○○○年才確診為多發性硬化症。她說道:「病患導致我無法像其他鋼琴家那樣計劃好未來幾個月內的演出,因為有時病痛襲來、難以忍受,甚至持續一周,令我不得不休息。休養期間,我會聽一些流行音樂、電影原聲,還有中國音樂,如古琴曲、琵琶曲。」當日她現場演繹的鋼琴作品中,就包括中國觀眾耳熟能詳的《黃河》鋼琴協奏曲樂段。
患病經歷寫成著作
除了到世界各地作慈善演出,為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籌款之外,芭伯洛夫妮可娃還將自己與病患相伴的經歷寫成書(書名為《Playing the Pathways of My Brain》),以親身經歷鼓勵其他患者勇敢追夢。她在書中描述病患與音樂之間的關係,並解釋道:「音樂可以幫助大腦具有更好的狀態。音樂亦是我與世界接觸的途徑,透過演出、教學,我收穫了很多力量,它促使我勇於接受更多挑戰、向更多人分享我的音樂與感悟。人生有起有落,我所能做的就是永不放棄,繼續努力地生活。」
由於多發性硬化症不常見,不少人會忽略病發時的病徵,延誤治療及控制病情的時機。香港患者小萍於二○○六年某日突然感到左手麻痹,當時不以為意,兩年後再度病發,雙眼出現重影,入院求醫始被確診多發性硬化症。為穩定身體狀況,小萍辭掉原本的漫畫助理工作,全心投入自己喜愛的油畫創作,他感激親友與老師的陪伴及指導,現正向舉行個展的目標邁進,身體狀況亦有好轉。此次他更為芭伯洛夫妮可娃創作了一幅畫像,充分展示才情及對夢想的不懈追求。
圖片:香港多發性硬化症學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