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法國鋼琴家紀弗朗
香港小交響樂團於五月下旬及六月上旬為本年度的「法國五月藝術節」舉行兩場音樂會。
紀弗朗奏貝多芬鋼協
由二○一八年第一屆香港國際指揮大賽冠軍卡利(Kali)領導樂團演奏柴可夫斯基《G大調第四組曲》及由法國鋼琴家紀弗朗(Guy)擔任獨奏的貝多芬《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而「小交」聯同巴黎室樂團委約法國作曲家馬塞(Macé)創作的《逆流1》,亦會由卡利領導「小交」舉行世界首演。這個音樂會今晚在大會堂舉行。
六月音樂會則由「小交」的老夥伴林敬基指揮樂團演奏武滿徹《安魂曲》、西貝流士《D大調第二交響曲》,以及由法國中提琴新星拉.馬爾卡(La Marca)擔任獨奏的沃爾頓《中提琴協奏曲》。
上述兩首協奏曲,作曲家的國籍固然各異,而且樂器非一,時代不同。不過,唯一相同的,是今次與「小交」合作的兩位獨奏家都是法國人,同為「法國五月」獻藝。
先談貝多芬《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作品三十七)。樂迷定必知道,貝多芬終其一生,寫了五首鋼協,而《C小調》正好處於中間。與其說《C小調》比先前兩首成熟,倒不如說頭兩首比較富有古典氣色;《C小調》雖然保留着古典氣色,但鋼琴的運用更見雄渾,亦更為抒情,而樂隊所彰顯的器樂美,更勝從前。
《C小調》有兩則趣聞
再者,《C小調》可視作第一、二與第四、五鋼協的橋樑。《第三鋼協》是最後一首先由樂隊齊奏然後才輪到鋼琴獨奏的鋼協。到了《G大調第四鋼協》(作品五十八),次序便告逆轉,先由鋼琴獨奏,繼後才輪到樂隊齊奏。這不光是貝多芬的突破,更是西方鋼協的突破,而《C小調》正好標誌着舊式的終結。
提起這首於一八○三年寫就的《C小調》,倒有兩則有趣的課題。第一,根據負責貝多芬譜務的Seyfried憶述,這首在一八○三年四月維也納首演的鋼協,在首演當日用作獨奏的鋼琴譜,幾乎全屬白紙,上面任何音符也沒有;有的只是一些恍似埃及象形文字的符號,而這些叫人摸不着頭腦的符號,恐怕只有負責獨奏亦即貝多芬本人才看得懂。或許貝多芬來不及為獨奏部分寫譜,而只得匆匆在關節處記以特別符號,以助記憶,然後即場發揮。這也可說是音樂界的一則趣聞。
其二,根據輾轉而非直接的傳述,貝多芬自認《C小調》第一樂章的尾奏(coda)靈感是來自莫扎特《C小調第二十鋼協》(作品K四九一),而此事學術界隨後常有談論。不過,學者Plantinga在他的「Beethoven's Concertos」(Norton,一九九九)一書內的第七章,力證此事純屬子虛烏有。樂迷如有興趣,實可翻閱此書,了解當中的論證。
沃爾頓樂稿遭冷待
至於沃爾頓的中提琴協奏曲,樂迷當必知道,在弦樂協奏曲的領域裏,中提琴協奏曲的作品數量,固然遠遠遜於小提琴,即使與大提琴相比,亦頗有不如。英國現代作曲家沃爾頓(William Walton,一九○二至八三)的中提琴協奏曲,可說是同類作品中的一顆明珠。
這首寫於一九二九年的中提琴協奏曲,據雲是沃爾頓聽了著名指揮家Beecham爵士的建議,寫給當時的名家Tertis演奏,可惜對方不領情,把樂譜退回。此舉相信是他認為這首音樂太「前衛」,不懂得欣賞。沃爾頓無奈之餘,只好交由Hindemith演奏,而初演居然贏得不少好評。Tertis後來聽過此曲的演奏後亦為之改觀,並於日後將之列為自己的常演曲目。此外,當時尚算初出茅廬的沃爾頓,縱使對他的前輩艾爾加崇敬不已,但這位前輩對沃爾頓的中提琴協奏曲,頗有不以為然之感。
快慢顛倒 有違常規
艾爾加作為前輩作曲家而Tertis作為資深演奏家,同樣對這首中提琴協奏曲沒有好感,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樂曲的結構異於常規。雖說樂曲遵循傳統協奏曲的結構,具有三個樂章,但沃爾頓沒有按照常規把首兩樂章定為先快後慢,而偏偏定為先慢後快,更甚者是第二樂章的快板快得有點過度。如此一來,對於慣聽傳統協奏曲的人來說,就極感突兀而不舒服。
其實,這種衝破傳統的舉動,也不是沃爾頓專有。浦羅哥菲夫在他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裏也有相近的做法;沃爾頓也只不過是踵接前賢而已。順帶一提,六十年代初,沃爾頓將這首協奏曲再度配器。雖然他沒有明言以新代舊,但他偏愛新配器版,倒是不爭的事實。影響所及,現代音樂會皆按新版演奏。不過,舊版的錄音猶幸尚存。
這首樂曲固然有不少中提琴家例如巴舒爾密(Bashmet)灌錄成唱片,連不少小提琴家例如曼奴軒、堅尼地、溫格羅夫由於兼擅中提琴,都來分一杯羹,紛紛錄成唱片。當中堅尼地的錄音,更獲《企鵝唱片指南》四星帶花的最高榮譽。
難得有紀弗朗和拉.馬爾卡兩位法國獨奏家先後來港演繹貝多芬及沃爾頓的協奏曲。期待他們聯同「小交」為「法國五月」增彩添華。
編者按:香港小交響樂團「貝多芬第三鋼琴協奏曲」音樂會和「沃爾頓中提琴協奏曲」音樂會分別定於五月二十五日及六月二日在大會堂音樂廳演出。
圖:香港小交響樂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