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长廊 > 正文

以畫治愈童年父愛缺失 王惠娟捐贈畫展所得 祈香港更美麗

時間:2020-10-06 18:20:55來源:香港文匯報

  訪問王惠娟那天下了很大的雨,她全身紫色打扮恬靜地坐在咖啡館中,絲毫也看不出是個能夠堅毅面對親情缺失、每天在夜闌人靜之際獨自跑21公里的人。「我身上有着雙親共同的特質。」她笑着說,「母親很浪漫,而父親很堅韌。」紫色的浪漫與人生路上的堅持,便是她將父母的愛延續的方式。

  從事藝術創作的人,難免需要點人生的歷練,將其沉澱下來,最終變成璀璨的作品。國慶之際,王惠娟終於將籌備了一整年的畫作,集結成為《祝動—王惠娟個人畫展》,共35幅畫作拼合而成4×3米壁畫。緬懷父親之餘,畫作亦將作慈善義賣,收益撥捐基督教勵行會及Family First Hong Kong,以愛祝福港人珍惜眼前人,並祈願歷過風霜洗禮,使受挫的顆顆心靈都能釋懷痊愈。

  去年的同一時間,縱使香港處於風雨飄搖之際,王惠娟堅持將她名為《愛的傳承—母女之感恩聯展》的畫展如期揭幕,當中展出母親生前繪的國畫,懷念母親辭世後的第8年生忌。然而,10月1日不單是她母親的生忌,恰巧也是她父親的忌辰。畫展過後,王惠娟腦海裏始終有一把聲音跟她說,父親又如何?難道不值得紀念嗎?帶着對父親的緬懷,她決意一年後要舉辦以懷念父親作主題的個人畫展。王惠娟說:「當父親能夠傳承父愛時,下一代都能夠痊愈,城市就顯得更美麗,世界不再充滿『孤兒』。」

  將負面心情化為正能量畫作

  王惠娟從小生活在一個不甚完整的家庭,7歲那年,父母分開各奔前程,她與父親的緣分亦停滯在那一年,即便事隔幾十年,她仍然覺得分別的一幕歷歷在目。幾年後,母親將年僅11歲的王惠娟送至英國獨自求學,開始了她獨立、自愈的人生,在此期間,王惠娟合共經歷了39次搬遷,她笑稱自己是「遊牧民族」。

  人們常說父母的愛是一個圓,父親在童年的缺失,彷彿完整的圓形丟掉了一半,使王惠娟的心裏一直有個頗大的缺憾。28歲那年,她決意放棄穩定的事業及熟悉的英國生活環境,回港尋父尋根。闊別21年後,她在茫茫人海中尋回父親,親情得以復和。「但是身體語言是不會騙人的。」王惠娟形容,那時候她與父親之間無法擁抱,不太會去愛,更不會表達愛,即使團聚,亦花了很多精力去修補二人之間的父女之情。

  幾年後,王惠娟的父親去世,她開始了漫長的自我和解,這當中有她與父母的,也有她與童年的自己的,繪畫便是她治愈自己的方式。然而,怎樣用畫作紀念父親的愛,竟然成為王惠娟創作路上難度最高的一次。如何跨越傷痛,由心出發,把回憶父親的點滴片段化成正能量的畫作,並祝福其他心靈同樣需要療愈的香港群眾呢?一次又一次拾起又放下畫筆,一次又一次在哭泣中堅持創作,終於摒棄直接繪畫父親肖像的框框,找到具像又富象徵意義的主題脈絡。

  其間,王惠娟不時感受到內心的痛苦,決定以跑步的方式為心靈充電,她踏上征途,參加橫渡撒哈拉沙漠的7日馬拉松,以此磨礪自己的意志。回港後,她持續5星期每天在夜闌人靜之際獨自跑21公里,加上10個月以來不斷創作,讓身體和心靈經歷療愈及釋放,奔向未來,竟可放下傷痛,茁壯起來,奇跡般極速完成了共35幅細緻畫作,不但令今年10月舉行全新個展如願以償,更體現她踏出另一階段的創作路。

  「其實負面的東西就好像雨點一樣,在淋濕這個世界的過程中讓人不適,但是雨點會變成美麗的雨景。」王惠娟說道,「如何將負面的東西變成美麗的人生景象?這是人生的修行。」她終於穿越了痛苦的記憶,與自己和解,也將美麗風景化成畫作,獻給世界。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