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旅行城市故事 > 正文

【百家廊】海邊的阿微/若荷

時間:2020-11-11 10:41:23來源:香港文匯報

  時常央求家人,「咱們去海邊吧,帶我去,找個小漁村長住。」第一次去海邊,我們去趕海,正是六月,腳下是一片平展的沙灘,海水從遠方翻滾而來,吞吐着岸邊淤積的泡沫。海天蒼茫,極易讓人產生幻覺。望着空茫的海面,我喃喃地說︰「阿微的家就在這裏。」

  眾人看我,或者不看,依舊興致勃勃地埋頭於腳下的尋索,全身心的關注都在旁邊的礁石縫裏,直到海水漸漸浸漫上來,將沙灘淹沒,讓礁石上的生物重現生機。

  一艘漁船搖櫓而來,我幻想自己站在那艘小船的甲板上,迎風伸展。恍惚中,看到狹窄的船艙裏,有阿微的背影端坐,她織網、唱歌。空氣裏,一股鹹腥的氣息掠過。它們應該來自附近的島嶼,來自遙遠的海洋,或者,來自阿微的村莊。

  阿微嫁人的時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她嫁的那個城市叫日照,具體哪一個村莊,卻沒有人知道。日照我去的次數不多,每次去,我都會想起阿微,想着她生活在某一個村裏,臉龐被海邊的陽光染成高粱色。那是一個陳舊古老的漁村吧?周圍有小舢舨似的漁船圍繞,春天綠瓦新柳,夏日陽光盛開,海邊有魚蝦晾曬。或許,她就住在舢舨之上,一家人,在海上飄盪,一頭披着清冷的星月,一頭頂着溫暖的太陽。

  十六七歲時,我在一個柳編廠學習,和阿微同住一間宿舍。那時候,我學習畫畫,阿微也要學畫畫,只不過她把畫畫在了鞋墊上、枕巾上、床圍子上。阿微村裏有一個親戚,曾在日照工作生活過,後來舉家搬遷,落戶在了某個村中,正是這個親戚的女兒,多年後回阿微的家鄉探親,積極地給她們村裏的男孩作媒。男孩陽光、帥氣,過了不久,阿微答應嫁了。

  多少年後的一個秋天,去日照,我走進一個叫「岳家村」的地方。這是一個被譽為「走出泥潭的」村莊。遠遠地,看見村前一頭名曰「奮進」的老黃牛雕塑,一座凝聚鄉村文化的「公心亭」矗立花園中央。粉牆黛瓦的民居,鮮花搖曳的小巷。在村委牆面的展板上,我看到了老年公寓裏溫馨的畫面,看到村民幸福的笑顏。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裏還是土坯房,老街道,走在這樣的村子裏,雨天一身水,晴天一腳泥,貧窮落後的村莊,環境髒亂。村裏沒有經濟作物,糧食短缺,窮苦的家庭,小夥找不到媳婦,大凡俊俏點的女孩都想往村外嫁。改革開放後,村黨支部書記帶領村民辦工廠,挖掘近乎失傳的傳統加工手藝,帶頭發展庭院經濟,經過艱苦卓絕的實踐與奮鬥後,岳家村人終於摘掉了窮帽子,從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發展成集各種榮譽稱號於一身的小康村。

  「公心亭」,無疑是根據好書記許傳江的事跡而建的,而「公心」卻是岳家村上至書記、下至村委每一位鄉村幹部的寫照,更是社區裏每一位村民的願望。我常想,阿微就應該在這樣的村子裏居住。阿微有理想、有文化、有遇到困難不妥協的勁頭,為何不能成為岳家村這樣的村莊裏的一員呢?

  住在這樣的村子裏,阿微應該是滿足的,幸福的。和岳家村一樣馳名的,還有荷花源裏的白鷺灣小鎮。淺秋,涼風習習,而白鷺灣小鎮的荷花,還醉紅地開着,開得凌波鋪綠,嬌妝照影,綠意幽深的葉底下,攢出蓮蓬。白鷺灣小鎮三面環山,一面環水,向南依偎着潮白河。河內蒲草、蘆葦叢生,鳶尾綻放出紫韻。更有成群的白鷺,翩翩起舞,魚兒在水下潛游,浮萍平鋪水上,野鴨在河面弄着清波,好一幅清麗如詩的圖畫。

  漫步通往小鎮的路上,隨時可以和白鷺親密接觸,與白鷺來一次近距離合影,用手中的草莖逗一逗水中的魚兒,用掉落的花瓣當小船,盛放風兒和葉片搖動送來的花香。雖然白鷺灣小鎮的主題是休閒,卻極富文化韻味。景區建設有山外山劇場、楓林美術館、窰烤麵包房、香草文化市集、獨立書店等。尤其是那花叢中的書店,橘黃的色調溫馨浪漫,室內高雅的設計,優雅、安靜、明亮,面朝荷塘,充滿書香.

  我在書店入口處的電子屏幕上看到一行「到大自然中閱讀.字裏行間書店」的字樣。高高的木梯,豎琴形狀的隔斷,縱橫交錯的書架上,整齊排列着國內外文學書籍。捧一本書在一旁獨坐,靜靜地閱讀,所有的喧囂都倏然遠去。流連中,看到荷花池裏掉落的花瓣,讓人疼惜。旁邊的文友說,這個可以當作標本留存,紀念一次海島小鎮的采風之行,遂將它們夾進一本書裏。心想,如果阿微知道的話,她一定又會羨慕。

  在我的舊書裏,有三十多年前的植物標本,夾在厚厚的書頁裏,記錄着收集的時間、地點和植物的名字。阿微也喜歡收藏,她收藏的是紙畫的鞋樣,是可以印到男男女女各種鞋墊用以刺繡的花樣。我們相互學習,彼此欣賞。

  在白鷺灣小鎮,雖然聽不到阿微當年銀鈴般的笑聲,但是我知道,阿微的人生是光明的,她的道路是平坦的。她不是今天臉譜化的花瓶,也不甘願像凡俗女孩那樣當陪襯,而是擁有當代女性所擁有的精神世界和力量,擁有這樣的品質,她一定會在遠離家鄉的土地上,把一腔熱忱轉化為建設鄉村改變命運的力量。

  日照之行結束,朋友約我小聚。席間看到了梅。她去得晚,薄薄的一襲披風,將一股涼意挾進房間。幾聲問候,露出了鄉音,一半是普通話,一半是家鄉話。梅在老家參加工作,生活窘困的時候,跟着丈夫去日照投奔親戚,並在那裏扎下了根。只是,她在我面前從不提海,彷彿海與她從來無關,在她的身上我嗅不到一絲海水的味道,海,讓她學會了處變不驚。梅告訴我,日照是現代化的城市,大海一樣的胸襟,使它能以坦誠無私的胸懷納百川而不拒細流,成就無數奔赴者的人生與事業,所以大海才有碧波浩渺,萬世不竭,城市才能生機勃勃。人們凝聚在一起,同甘共苦。日照的發展,靠的就是這種溫度。

  東道主是我家先生的同學,這位曾經的體育教練,下海創業到日照,先是開裝飾公司,後又經營了一家酒店。順風順水,也曲曲折折。但是所有的努力,畢竟是回報了。人到中年,各種疾病不招自來,同學之間,也偶有不祥的消息,於是決定,把所有的生意推掉,門店轉讓,賦閒養生起來。他每天垂釣,妻則帶着同齡女伴習瑜伽、表演旗袍騷,為「水上運動之都」增光添彩。時光不居,她們都已步入中年、老年,作為新時代女性,她們用實際行動來證明她們的存在和獨特的美。在她們面前,總能感染一絲青春的氣息。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