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OpenAI執行總裁阿爾特曼。\路透社;下圖:Meta創始人朱克伯格。\美聯社
美國硅谷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人工智能(AI)人才爭奪戰,科技巨頭們為招攬頂尖人才不惜豪擲千金,挖角其他公司。業內人士指出,這些科企所採取的非傳統手段,即不再選擇收購初創企業以獲取人才和資源,而是挖走創始人和頂尖AI研究員,掏空初創企業,這很可能反噬他們自身。
【大公報訊】今年夏天,美國科技巨頭Meta加速推進其「超級智能實驗室」(Superintelligence Labs)的組建,直接引發了新一輪的AI人才爭奪戰。被稱為是硅谷創新動力的初創企業成為這場爭奪戰的焦點,但不同於以往的硅谷風向,此次硅谷科技巨頭們都採用了一種非傳統的手段獲取人才和資源。
科技巨頭谷歌7月宣布,以24億美元(約合188億港元)獲得AI編碼初創公司Windsurf的技術授權和人才,Windsurf創辦人及部分研發團隊員工將加入谷歌負責AI的DeepMind團隊。但是,谷歌並沒有收購Windsurf,不持有其股份,Windsurf將繼續作為獨立公司運營,約250名員工中的大部分將留在原公司。
這種所謂的「人才併購」交易已成為硅谷科企爭奪AI人才的主要方式。今年6月,Meta與Scale AI也達成了類似的交易,提出向該公司投資148億美元,以聘請其執行總裁Alexandr Wang和Scale AI的部分員工管理AI業務,並獲取技術許可。
這種交易契合硅谷科技巨頭們的需求。首先,他們能夠快速地完成交易,獲得人才和資源;其次,這也成為科技巨頭們規避反壟斷調查的最佳策略,因為這並不是一場需要繁瑣流程、監管機構批准的收購案。但是,這一舉措正在摧毀初創企業,並且也很有可能反噬科技巨頭自身。
人才併購取代風險投資
業內人士指出,問題在於,這些舉措挑戰了硅谷長期以來的文化基礎──風險投資。硅谷的基本邏輯始終根植於此,初創企業的創始人包括員工,他們需要承擔創業失敗的風險,但一旦能夠成功被科技巨頭們收購,他們所擁有的企業股權所帶來的回報將十分可觀。
但如今的「人才併購」交易使得大批擁有創新想法的員工被忽視,他們最終只能為一家「空殼公司」工作。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谷歌宣布對Windsurf的交易時,一些Windsurf的員工在辦公室裏痛哭流涕。就Windsurf而言,幾百名新近招募的員工就如同被領導者拋棄一般,他們的未來就像是公司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華爾街日報》指出,如果這種交易趨勢持續下去,許多原本敢於承擔風險、加入初創企業的人才很可能會猶豫,而初創企業本身也會受到影響。
硅谷的歷史證明,這一套風險投資邏輯,能夠為試驗新想法、打造新產品的創業者提供最肥沃的土壤。他們能夠迅速將創新想法訴諸行動,甚至以此推動整個科技產業的發展。而科技巨頭在這之中扮演的角色,便是找準時機收購這些人才和資源,並藉此擴大產業版圖。
Meta天價薪酬「攪局」AI行業
業內人士也認為,Meta創辦人朱克伯格近幾個月來用巨額薪酬發起人才狙擊的做法,正在對整個AI產業的生態、文化和經濟基礎產生深遠的漣漪效應。據報道,Meta給到AI研究員的多年期合同的總價值通常在1億美元到3億美元之間。更有甚者,《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朱克伯格至少在兩例挖角中開出了總價值超過10億美元的多年期薪資方案。
分析指,Meta的人才搶奪戰最直接的後果,便是AI頂尖人才薪酬的惡性通貨膨脹,這不僅推高了所有公司的用人成本,更對AI初創公司構成了嚴重的打擊。
對投資人而言,Meta的豪賭也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高盛等機構的分析師認為,要讓全行業高達萬億美元的AI投資獲得合理回報,AI技術必須能夠解決極其複雜的問題,但目前的生成式AI似乎並未被設計用於此,其成本下降速度也可能不及預期。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