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石丹理指出,評審委員會挑選具科學性及政策可行性的研究項目撥款資助。\大公報記者許棹傑攝
特首政策組昨日公布2025至2026年度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特別推出與教育政策相關的主題研究撥款申請的審批結果。從76份主題研究申請中,最終資助八個項目展開研究,包括於北部都會區大學教育城的研究。撥款總額約560萬元。
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及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評審委員會主席石丹理教授在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時表示,是次與教育局合作推出的主題研究,旨在配合政府培育未來人才、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施政重點,挑選具科學性及政策可行性的項目,為政府決策提供落地的研究成果,並加快成果轉化以回應國家及本地發展需要。\大公報記者 李慧妍
八教育研究項目獲資助
石丹理介紹說,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及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旨在促進院校及公共政策研究智庫進行實證為本的本地公共政策研究,雖然特首政策組同事工作繁重,他仍與團隊商討後決定因應國家和香港的需求,與教育局合作,開展就教育相關的政策範疇進行研究,供政府參考。
經委員會與秘書處討論,共確定12個研究主題,由2024年12月18日至2025年2月7日接受該主題研究申請。根據評審委員會的建議,特首政策組從接獲的76份主題研究申請中,資助八個項目進行研究,包括吸引人才來港或留港升學及發展,推進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促進專上院校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效應,深化兩地產學研合作發展;進一步發展職業專才教育及應用科學大學,為學生開闢多元發展路向;以及探討北都大學教育城在教育和研究領域的定位,使其成為推動大灣區產業發展的引擎。
談及審批標準,石丹理指出,必須同時符合「科學性」與「政策相關性」兩項要求,研究既要設計嚴謹,又要有助政策落地。與研究資助局不同,特首政策組須確保研究能直接幫助政府與香港。例如,若研究發現外來學生在港學習缺乏投入,政策上便要思考如何改善。他補充,若有優質建議書仍會在常規機制下審批。
在介紹八個獲資助項目時,石丹理特別提及一項關於北部都會區大學教育城的研究,將探討香港如何在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借鑒內地及海外經驗,推動教育與產業融合。他認為這項由青年智庫提出的研究,能結合應用科技大學及職業專才教育,為香港新產業開闢道路,展現年輕人智慧與力量。
每項最多可獲100萬元
據悉,每項獲資助研究最多可得100萬元,為期不超過12個月,並須在獲批後一個月內開展,三個月內提交前期進度報告。石丹理解釋,急於展開研究是因國家與香港轉型的迫切需求。他指出,香港不能再依賴地產,必須發展知識型經濟,吸引高端人才成為關鍵。此外,教育及人才培育需要長時間醞釀與累積,政策若延誤數年,對產業轉型將造成滯後效應。石丹理強調,愈早展開研究,愈能為政策提供即時依據,配合「一校兩園」建設、擴大大學學額等措施,迅速形成吸引人才的制度優勢,並在全球人才流動中搶佔先機。
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旨在鼓勵本地智庫與學者就重點議題展開實證研究,促進成果轉化供政府參考。評審由具經驗的專家學者組成,並徵詢資深學者、專家及相關政策部門意見,設有利益申報機制以確保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