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旅行城市故事 > 正文

文化什錦/潘家園的今昔/李憶莙

時間:2020-07-28 15:29:40來源:大公報

  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去北京。作家朋友問要不要去鬼市?他說的是潘家園古玩舊貨市場。

  潘家園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地攤街,賣的是雜七雜八的真真假假古玩。至於為什麼又叫鬼市?原來以前的古玩市場,凌晨兩三點開市。鬼市由來,相信源於此。北京人都知道潘家園古玩市場歷史悠久,卻沒人說得準到底有多久?

  即使你去問老北京,回答得也很含糊。而那位作家朋友則對我說:很久了,反正我一出世就已經有了的。後來我在一本談北京典故的書裏看到好幾幀百年前的潘家園老照片。原來那時的潘家園已經一派盛況了。雖然沒有店舖,全都是擺地攤的,卻人潮湧動,摩肩接踵的非常熱鬧。

  至今仍然記得二十多年前潘家園的那種盛況。一條街上,兩邊都是地攤,又雜又亂,什麼都賣。朋友說,這裏發跡的傳奇多,高人也多,是個檢漏的寶地,同時也是個最考眼力的地方。光聽是沒有用的,要用眼睛看。攤主所言你當故事聽就好。

  果然,幾乎每個攤主都說他所賣的是真古董,甚至有的說是傳家之寶。有個陝西口音的攤主說,他賣的這尊唐三彩歌舞俑是出土文物,武則天墓裏面的。反正信不信由你。這就是潘家園。

  古董之為物,是什麼使之光輝燦爛?使之值價連城?其實,誰人內心深處沒有留存着一些舊日情懷呢?當情隨境遷,或許真的有那麼一點點追悔莫及,一點淡淡的哀思……而那「錯失」的感覺尤其教人惆悵。

  逛潘家園,滿眼的真真假假,古董也好,舊貨也罷,我相信最真的是這些東西的前身故事,是那些湮遠的人與事──主人已不在了,物是人非啊,便流落到這裏。我看到一件粉紅色的絲綢旗袍,極具曲線,領子上有些許汗漬,淡淡的,要很仔細才能看到。

  我不由得心想,當年穿着它的人呢?是否活到今天?能有如此的身材曲線,即使相貌不怎麼樣,體態也是動人的。我也一度懷疑,能賣得出嗎?是怎樣的一個人會對它感興趣呢?我當然不會買,卻忍不住摸了一下,感覺很柔,很軟,非常細膩的一種觸感。而那袖口的滾邊,有點磨損,微微地起了點毛,那是佳人的香塵吧──在其前半生的某段日子裏,必定是經常穿着的,這該是她心愛的。

  我也曾嘗試低頭尋寶,卻什麼也沒尋着。「出土文物」太多了,多到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乾脆就什麼也不要了。

  倒是舊書攤合我意。尋尋覓覓,一再有新發現,讓我驚喜連連。什麼絕版書,珍藏版,古籍、名家畫冊。只要你肯花時間,一定能找到。而何謂驚喜?那就是你想不到的,卻出現在你眼前。

  隔幾年再去,發現潘家園變了些,開始有鐵皮棚架。當然,人潮還是那麼多,熙熙攘攘的。依然是那麼雜,那麼亂,什麼都賣。「出土文物中」,竟然有個小叮噹的全身石雕像,還有美人魚。真的什麼都有,你想到的和你想不到的。

  去年到北京,聽說潘家園地攤早就沒有了。說是什麼「退攤進場」。新貌的潘家園是商場格局,有樓層的,分成幾個區。有樓上舖、地上舖、還有棚架的;樓上是比較高檔次的店舖,賣古典傢具、翡翠玉石、珠寶、骨雕、刺綉品什麼的。樓下是店面,有隔間,有棚架的。

  古玩、舊貨、文房四寶,依舊琳琅滿目,卻似乎是做批發生意的,已經不是以前的那種味道了──以前的潘家園,誰不是抱持着懷舊、淘寶的心情而來的呢?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