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旅行城市故事 > 正文

二月二 龍抬頭\劉軍君

時間:2019-03-08 08:49:41來源:大公報

  《燕京歲時記》有載:「二月二日,古之中和節也。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麵者謂之龍鬚麵。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可見二月二由來已久,是立春後雨水和驚蟄節氣之間的一個重要的民俗節日,而關於這一日的故事還不少呢。

  民間傳說,二月二這一天是龍抬頭的日子,龍王要行雲布雨了,又叫做「農耕節」,俗語曰:「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這一時節,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所以敬龍祈雨也正當時。在這一天裏,民間習俗在日常生活裏的方方面面都要和龍掛上關係,比如今天要吃的春餅,叫「咬龍鱗」,吃麵條兒,叫「龍鬚麵」,包餃子,叫「龍牙」,總之都要以龍的身體部位命名。

  但我想,大多數人大約不知道,我們看電影時常吃的爆米花和「二月二」也有關係。

  相傳,唐高宗時武則天擅權,高宗駕崩後,武氏先後立她的兒子李哲、李旦為中宗和睿宗,之後又陸續廢去,後來更廢唐改周,自立為帝。這事惹惱了玉皇大帝,他曉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降雨人間,以示懲戒。這一下大地乾涸,莊稼旱死,許多地方連吃水都困難,赤地青野,民不聊生。

  當時掌管天河的玉龍看在眼裏於心不忍,私自布雨,解救了天下黎民百姓,但卻招來了玉帝惱怒,將玉龍打入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山前立碑訓誡道:「玉龍行雨犯天規,應受人間千秋罪,若想重上凌霄殿,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救出玉龍,四處找尋開花的金豆,但怎麼也找不到。

  直到第二年的農曆二月初一,市集上的一個老奶奶背着一袋子苞米粒兒趕集,口兒沒紮嚴,金黃的苞米粒兒撒了一地。這不就是金豆嗎?有人把它放進鍋裏炒,粒粒開花。於是大家商定在第二天的二月初二一齊爆苞米花,玉龍因此而出,重回天庭。從此之後,二月二炒苞米花成了習俗,一年一年也傳了下來,這才有了我們看電影時常吃的美味小食。

  當然,民間戲言,當玩笑一聽便罷不足為信。但關於「二月二,要剃頭」的說法,恐怕就流傳甚廣了吧。

  民間忌諱正月裏理髮,因為有「正月理髮死舅舅」一說。偏是我正巧有一個小舅舅,所以從小我媽就看得緊,在正月裏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讓我去理髮的。大學後離家自己生活,偷偷在正月裏剪了一次,提心吊膽地等了好幾天,舅舅一切平安,什麼也沒發生,於是更加確信了這一說法純屬迷信,以後索性就不再顧忌了。

  但還是抱着一顆好奇的心查詢了一番,這才知道「正月理髮死舅舅」其實是訛傳。清朝滿人入關後,曾於一六四四年行「剃發令」,強迫漢人剃髮留辮。漢人心懷舊朝,於是在正月相約都不剃頭,以示不忘舊君,稱為「思舊」。因為諧音變化,鄉間口耳相傳,「思舊」便成了「死舅」。所以,這正月裏不理頭髮,打一開始就跟舅舅一點關係也沒有,純粹是民間附會的諧音罷了。

  進入農曆二月,眼瞅着春天就來了。春主生長,好像所有的生靈都在一夜間甦醒了過來,伸着懶腰往上頂。明代的郎瑛說,春天連風都是自下向上的,「紙鳶因之以起」。

  說到紙鳶,也就是風箏,有一首我們都熟悉的詩,是清代高鼎所寫,最是適合現在這個時節:「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小草剛剛返綠,春風拂面,遠處水面籠罩着一層春煙,孩子們下了學堂,嘰嘰喳喳嬉鬧着放起了風箏,村居春日的景致不就是這樣嗎?驟然想起昨日發現陽台上的迎春花已經星星點點地開了,在沉悶的冬日剛要散去時,這嫩黃的花瓣兒就喧鬧着撐開了花苞,用最醒目的燦爛提醒着春的到來,似乎在提醒世人,好春不常在,勸君多珍惜。

  二月二,春風盛,春水生,不如爭分秒,把這初生的春色看盡,再吃吃春餅,剃剃頭髮,總之守一下這流傳百年的風俗,也算應時應景,不負春光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