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第三度殺人》真相,重要嗎?

時間:2017-12-07 03:15:49來源:大公網

  圖:重盛(右)與三隅握手,其實二人在互相試探

  日本的偵探推理電影向來對律師這個行業沒有多大好感,松本清張的名著《霧之旗》裏就刻畫了一個冷漠勢利的大律師,故事的女主角為了向他報復,甚至放棄了找到真兇,為親人洗雪沉冤的機會。真相,對於某些推理故事真的並不重要。所以,《第三度殺人》裏的律師口口聲聲真相並不重要時,筆者並不太驚訝,反而是其後他口是心非的表現,讓人覺得有趣。\行光

  電影《第三度殺人》一開始就是殺人的場面,被解僱的食品工廠員工三隅(役所廣司飾)殺死了前僱主後燒屍,不久後被捕。他其實是有殺人前科的釋囚,這次雖然早早認罪,但死刑卻是難免。他的律師請出辯護高手重盛(福山雅治飾)幫忙,希望可以令三隅免被判死刑。只是,除了有前科外,三隅的口供更是不斷轉變,其殺人的動機也讓重盛感到一頭霧水。隨着審訊的展開,重盛發覺死者的女兒山中(廣瀨鈴飾)和三隅是交往頻密的朋友,而三隅似乎希望通過這場審訊,來達到一些不明的目的……

  兩強心理角力

  導演是枝裕和花了不少篇幅在律師重盛的家庭關係上,他離了婚,有一個處於反叛期的女兒,父親是退休法官,正是他父親當年放了三隅一馬,沒有判死刑,才會發生今天的局面。而兩父子的談話,則帶出本片其中一條思辨的脈絡,到底有沒有天生的惡人?人是否能改過自新?應不應該有死刑?諸如此類。

  重盛的父親表明自己反對廢除死刑,兩父子有一種知性上的對立。至於重盛的女兒,犯了事(高買?)會找父親來救駕,雖則處於反叛期,女兒對父親還有某種依戀。正正是和女兒的關係,把重盛和三隅放在一個對照的位置上,三隅的親生女兒和他近三十年沒有見面,形同陌路,而他和死者的女兒,關係猶如父女。重盛跟蹤死者女兒那場戲,對筆者來說頗有跟蹤/窺探自己女兒的味道,或者,他和三隅都或多或少把她當作自己女兒的替身?

  這部電影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畫面,應該是那些特寫鏡頭。重盛和三隅隔着會客室的玻璃對望,兩人佔了大部分銀幕的超大特寫交互出現,既是互相試探,也是心理角力。電影也慢慢由真實的世界進入某種想像,一開場實牙實齒的兇案,漸漸連兇手的面孔都變了,還有兩個父親和死者女兒一起的虛幻場面……由實入虛,這部電影到最後都沒有把真相揭示開來。對筆者來說,這部電影不是在重彈「真相不可知」的羅生門老調,戲中人早已表明他們選擇的求情策略,應是最有可能成功的,而非最接近真相的,真相並不重要。

  呈現兩代關係

  有趣的是,雖然重盛一開始就強調真相不重要的原則,並教訓年輕的助手毋須調查三隅的身世背景,「又不是和他做朋友」,但到後來最沉迷真相,最想了解三隅的,卻是他自己,甚至遠赴北海道去尋找三隅失散多年的女兒……而他的法官父親就譏諷他道:「連自己的親人都未能了解,還妄想了解他人!」《第三度殺人》中的殺人動機/辯護策略反覆改變,不斷經過建立、推倒的過程,重盛的猜想全部被三隅推倒,到最後都沒有一個真相的「答案」。

  說到底,是枝裕和到最後關心的還是家族的關係,推理過程/罪案真相並不是重點,支撐起整部戲的其實是幾段父女、父子關係,當中有溫暖的、冷漠的以至黑暗的,以及兩個男主角互相比拼演技的場面。至於所謂的真相,有沒有天生的惡人?是否應該有死刑?人能否改過自新?等等戲中提出的問題,編導並沒有提供什麼答案,而是呈現耐人尋味的辯論過程,這是一個過程重要過結果的故事。這點,或者是《第三度殺人》對觀眾最大的挑戰。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