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古聞港食/肉燥拌白茄\蕭欣浩

時間:2025-07-09 05:02:30來源:大公报

  到趙聿修紀念中學,推廣國家級非遺:粵劇,自己談元代大師關漢卿,朋友台上唱、念、做、打,示範工尺譜的音調,再演出一段《艷曲醉周郎》,贏得台下連番鼓掌。活動完畢,午餐時段,到茶餐廳點豬扒紅腸肉燥飯,紅腸厚切,豬扒肉厚,醃味得宜。配搭滷水肉燥,味香汁濃,十分開胃。

  肉燥即是肉碎,多由豬肉製成,但不限於豬肉。古代肉碎可用作煮粥、包蛋餃,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記一道「油肉豉茄」,就是用肉碎來煮茄子,食譜如下:「白茄十箇去蒂,切作兩半錢厚,半月切,油煠得黃色漉出。用精羊肉四兩切碎,油二兩,將肉炒熟。用生薑一兩,陳皮三片,各切作絲碎。葱二握,鹽、醬各一兩,醋少許,將物料茄肉同拌過,加蒜、酪食尤佳。」「箇」通「個」,先橫切成圓片,再切成半月形。「煠」指用油輕炸,即現時廚師所說的「拉油」。羊肉切碎炒熟,加生薑、陳皮碎和調料,放入茄子拌勻,可添大蒜、乳酪,味道更好。

  食用以外,肉碎還可熬成肉湯,南宋《事林廣記》有「撮肉羹汁」一條,提到:「用羊肉五斤切碎,用水五升,浸出血水,將肉控乾。」切碎羊肉,浸出血水。肉取出烘乾,加入打碎骨頭,一同下窩煮成湯。文中談到:「煮湯時肉湯內熬滾有白浮沫,旋旋掠去」,湯煮時要掠去雜質,再加入生薑、醋、鹽,和之前浸泡出的血水同煮。過濾之後,另取食具再煮,就成為清澈的肉湯。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