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立委日前仗着人數優勢在「立法院」強行通過「一例一休」修法初審,引發全民怒火,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昨天「立法院」又三讀通過備受爭議的「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簡稱促轉條例)」,明訂「出現於公共建築或場所紀念或緬懷威權統治者的象徵,應移除、改名或以其他方式處置」。民進黨當局所謂「威權統治者」,其實指的就是「蔣介石」,而「紀念或緬懷威權統治者的象徵」指的是以蔣介石為名的學校、路名、紀念堂、紀念幣等,「移除、改名」就是要去除一切紀念蔣介石的痕跡。
說穿了,「促轉條例」不過是台當局為「去蔣化」、「去中國化」披上合法的外衣,舉着冠冕堂皇的「轉型正義」旗幟,打擊政治對手。
民進黨上台一年半,在民生、經濟建設方面的政績乏善可陳、無計可施,但在政治鬥爭中卻是詭計百出、步步進逼。當局上台後即成立「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黨產會)」,清算國民黨黨產,切斷其財源,削弱其競爭力。而黨產會作為一個行政機關,竟能行使司法權,凍結國民黨現金以及把國民黨中央黨部收歸公有,引發輿論強烈批評。
然而,掌握行政權和立法權的民進黨一意孤行、我行我素,甚至加快「追殺」步伐,又訂立了「促轉條例」,美其名曰「清除威權象徵」,實際上是「清除異己」。條例稱,「威權統治時期」是指1945年8月15日起到1992年11月6日止。這47年正是國民黨統治時期,由此外界質疑「促轉條例」根本就是為國民黨度身訂做的。
不可否認,「白色恐怖」時期確有不少冤假錯案,但如果民進黨真的要「促進轉型正義」,那1945年8月15日前的半個世紀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日本侵略者殘害台灣民眾,為何不見民進黨譴責、反而還要歌頌和紀念?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民進黨上台第二天即廢除了國民黨時期為去除「皇民史觀」和「台獨思維」而進行的「課綱微調」。
民進黨說紀念蔣介石的學校、馬路或其他建築是「緬懷威權統治者的象徵」,要「移除、改名」,那被視為日本殖民統治象徵的「總統府」是不是也應一併「移除」?如果紀念蔣介石是不義的,那民進黨官員每天在「紀念日本殖民統治」的「總統府」工作就是正義?由此「促轉條例」的真面目終於顯露出來了。正如台媒所說,該條例的本質是「民進黨以一黨之私對付政敵的工具,裏頭充滿肅殺之氣,完全是一部『東廠』法律」。
更令人憂心的是,在這部法律的「庇護」之下,日後一切「去蔣化」活動都將變成「正義之舉」,民進黨既挫了國民黨的銳氣,又可以「法律」之名,清除一切與大陸有歷史聯結的事物,真可謂「一箭雙鵰」。
然而,俗話說「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民進黨訂立「促轉條例」的用意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當局不為民謀福,卻沉溺政爭,必被主流民意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