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腸檢查不同方式的利弊。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數據,大腸癌是全球第三大致死癌症,而在香港,這一數字更是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透過定期的大腸檢查,能夠早期發現癌症,大大降低其死亡率。
大腸癌的發病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年齡、遺傳、飲食及生活方式。年齡是最主要的風險因素,50歲以上的人群風險顯著增加。此外,若家族中有直系親屬曾患大腸癌,個人罹患該病的風險也會增加。飲食習慣方面,攝入過多紅肉和加工肉類,及缺乏膳食纖維,都被認為是促進大腸癌發展的因素。
晚期腸癌,致命致殘
大腸癌的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的症狀,這使得許多患者在發現時已經是晚期。一旦大腸癌進展到晚期,病情可能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1 癌症擴散
癌細胞可能會擴散至肝臟、肺部及其他器官,這時治療難度增加,生存率大幅降低,還要飽受化療之苦,晚期症狀如持續的疼痛、大幅消瘦亦令患者痛不欲生。
2 腸阻塞或穿孔
腫瘤的增長可能導致腸道阻塞或穿破,患者會出現劇烈的腹痛、腹脹及嘔吐等症狀,需要緊急手術處理,亦可能需要造口(人造肛門)。
早期腸癌,可防可治
相對於晚期才發現病情,早期檢測出大腸癌可為患者帶來很多好處:
1 微創手術的可能性
早期的腫瘤通常較小,醫生可以透過微創手術進行切除,這樣不僅能減少患者的痛苦,還能縮短康復時間。
2 良好的預後
根據醫學期刊的研究資料,早期發現的大腸癌患者五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且不需化療,這與晚期患者相比,差異顯著。
3 癌前病變的切除
在大腸癌發展的早期階段,通常會形成腺瘤性息肉。透過定期的大腸鏡檢查,這些息肉可以在癌變之前被切除,從根本上預防癌症的發生。
定期大腸檢查的重要性
根據國際醫學指引,50歲以上的成年人應定期進行大腸檢查。對於有家族病史或其他風險因素的人,應考慮提早進行檢查。大腸鏡檢查不僅能夠直接觀察腸道情況,還能在發現可疑病變時及時進行處理。
許多人對大腸檢查存有恐懼,主要是因為對過程的不熟悉。實際上,檢查由專業醫生在麻醉下進行,幾乎沒有不適。檢查前需要進行腸道準備,這包括飲食調整及使用清腸劑,以確保檢查時能獲得清晰的視野。醫生會實時檢查腸道,並即時移除息肉,達到防癌效果。
大腸癌是一種可防可治的疾病,透過定期檢查,我們能夠在早期發現病變,從而有效降低大腸癌的死亡率。50歲以上的人群應積極參與大腸檢查。這是對自己健康的負責,更是對家庭的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