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當局教育部門最近又在課綱上「動手腳」,企圖大幅降低語文課綱中的文言文比例,進一步推動「去中國化」。島內教育界痛批蔡政府以意識形態凌駕文化藝術價值,感嘆「國文浩劫」時刻來到。台灣輿論憂慮,新課綱一旦實施,不僅將使台灣學生的語文程度越來越差,也會使年輕世代對中華文化更加疏遠。其實,民進黨上台後一直把學校作為灌輸「台獨」思想的主要陣地,兩個月前不僅意欲減少歷史課綱裏中國史的內容,社會科新課綱甚至不再提《開羅宣言》,以圖掩飾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然而,歷史不容竄改,就算當局「消滅」中國史、「消滅」《開羅宣言》,也無法改變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而根植於台灣民眾心中的中華文化基因更不會因其政治操作而消失。
早在二十年前的李登輝時代,「台獨」勢力就已經把「獨」掌伸向校園。「獨派」的算盤是,「法理台獨」的希望隨着大陸實力與日俱增而變得越來越渺茫,但卻可以通過左右島內民意而阻撓統一,歷史觀和價值觀尚未成形的青少年於是成為「台獨」分子操弄的對象。從李登輝政府編寫的「去中國化」、「皇民化」的教科書《認識台灣》,到陳水扁政府塑造「一中一台」的「台獨」史觀,再到蔡英文政府變本加厲地全面去除教科書中關於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等內容,島內課綱已成為民進黨和「獨派」向年輕一代灌輸「獨」藥的重要渠道。雖然2008年至2016年期間國民黨政府執政,一度着手調整被民進黨扭曲的課綱,但去年蔡英文上台後旋即廢除了國民黨修改的課綱,一切又重回原樣。台灣教科書課綱始終籠罩在「去中國化」和「皇民化」的陰影之中。
高中語文課綱文言文部分一直是「獨派」人士的眼中釘,說文言文「充滿中華民族主義色彩」、「阻礙台灣文學發展」雲雲。陳水扁時代就已降低高中語文課綱中的文言文比例:高一由55%減為40%,高二由65%減為45%,高三由75%減為50%;語文科授課時數,也由每周五節縮減為四節。如今蔡政府則計劃把文言文比例由現行的45%至55%進一步減為30%。最荒謬的是,文言文選文由20篇降至10篇,並進行為期一周的網絡投票,竟有日本人寫的名不見經傳的文言文入選,而韓愈、歐陽修的作品卻落選。課文篩選乃專業工作,豈能通過簡單的網上投票進行遴選?當局此舉形同兒戲,難怪島內教育界一片罵聲。
學習文言文是研究中華文化和歷史的重要工具。民進黨當局降低課綱文言文比例,目的就是要減少青少年接觸中華文化的機會,淡化對中華民族身份的認同。然而,不管當局使用何種手段「去中國化」,都無法切割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的血脈情誼。任何企圖改變台灣是中國一部分地位的圖謀都是徒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