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立法院」近日審查「前瞻計劃」預算案,國民黨立委不滿民進黨立委早前以人數優勢強行通過「前瞻計劃」,於是杯葛預算案,雙方在「立法院」大打出手,醜態百出:搧耳光、丟水球、砸椅子。對於這些劣行,在美國著名媒體看來,台灣地區立委的議事水準和肯尼亞、尼日利亞、索馬里等「第三世界」無異。
【大公報訊】綜合台媒報道:自今年民進黨當局提出「8年近9000億新台幣」的「前瞻計劃」以來,就爭議不斷。外界質疑該計劃的一半預算、超過4000億新台幣用以進行軌道建設,並不符合「前瞻」之名;也有台媒批評該計劃偏重綠營縣市,有「重綠輕藍」之虞;也有學者批評當局是藉該計劃向地方灑錢,以鞏固選票。
立委接連兩天打群架
雖然外界反對聲浪越來越大,但掌握行政權和立法權的民進黨上月在「立法院」仍強行通過該計劃,引起國民黨立委不滿,遂展開杯葛行動,阻止預算案通過。上周四和周五接連兩天,藍綠立委均因預算案而在議事廳爆發激烈的肢體衝突。在推擠中,多名立委掛彩:綠委邱議瑩吃了藍委許淑華一拳;藍委廖國棟感覺身體不適、呼吸不順,緊急送醫診治。民進黨立委陳亭妃被水球襲擊,眼睛受傷,用冰敷療傷。
台灣「立法院」變成打鬥場,引起美國媒體注意。其實,島內立委在「立法院」打架的醜聞登上美國或國際媒體並不稀奇,尤其是這次連續兩天肢體衝突比以往更具新聞性,不同的是,這次是美國《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報道。《台灣醒報》特別指出,這家網路媒體曾在2012年由eBizMBA評比為「最受歡迎的政治網站」第一名,也是「第一家獲得普立茲獎的網路媒體」。
《赫芬頓郵報》報道台灣「立法院」打架時,標題是「Brawl Breaks Out」一詞。美國人使用這個詞彙,常常指的是「一群混蛋互毆」,而且特指在公開場合打群架,例如一群人酒後壯膽,在酒吧裏滋事之謂。台灣立委的水準與風格,在這家媒體的心目中是什麼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根據《赫芬頓郵報》的報道,台灣「立法院」爆發衝突起自星期四,「星期五繼續打」,起因是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推出的基礎建設計劃。
文中具體描述了混戰的成因、過程,以及「打架過程中,『行政院長』林全冷眼旁觀」的態度。
細數十年台立院打架史
文章寫道,台灣立委打架,「這不是第一次,不是第二次,不是第三次,不是第四次」;接着細數10年來的立院打架史,諸如2007年因為修改「選罷法」而打架;2010年因為審查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而發生大規模衝突,竟致2位立委送醫院治療;2013年因為「核電公投」而打架;2016年12月因為「一例一休」而打架,導致多人受傷。
整篇文章最值得台灣省思的,也許是文末列出「國會打架國家(地區)一覽表」,除台灣外,還有土耳其、肯尼亞、印度、南非、尼泊爾、尼日利亞、意大利、玻利維亞、烏克蘭、格魯吉亞、索馬里、委內瑞拉、墨西哥,以及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