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名片除了本版早前介紹的「高鐵」,還有「橋」。中國歷史留下不少像趙州橋那樣古風的橋樑,亦有建造着刷新世界紀錄的公路、鐵路新橋。中國公路橋樑總數接近80萬座,而鐵路橋樑總數已逾20萬座,已成為世界第一橋樑大國。中國既有在境內建造屬於自己的橋,亦在外國造橋,世界各地已有十座大橋由中國建造。
國內八橋創世界紀錄
先講講國內的八座創世界紀錄的橋,分別是膠州灣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滬通長江大橋、丹昆特大橋、朝天門長江大橋、平潭海峽公鐵兩用橋及四渡河大橋。
青島海灣大橋,又稱膠州灣跨海大橋,2011年6月建成通車,是中國自行設計、施工、建造的特大跨海大橋。大橋全長36.48公里,是已建成通車的世界最長跨海大橋;丹昆特大橋是京滬高速鐵路丹陽至昆山段特大鐵路橋,全長164.85公里,是世界第一長橋,2011年6月正式通車。
重慶朝天門長江大橋主跨長552米,超過1996年建成的跨徑550米的黃埔大橋,成為世界跨徑最大的鋼拱橋,2009年4月通車;四渡河大橋位於湖北巴東縣境內,是滬渝(上海—重慶)高速公路控制性橋樑工程,主跨900米,橋面距谷底560米,相當於200層樓高,曾是世界第一高橋,隨後被尼珠河大橋打破,後者橋面距谷底564米,刷新世界第一高橋紀綠。至於港珠澳大橋,東接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門,總長55公里,是世界正在建設中的最長跨海大橋。
膠州灣跨海大橋,先後攻克高鹽、高鹹、常腐蝕、常冰凍等世界級技術難題而建成,為中國贏得了多項世界性榮譽,包括被譽為橋樑界的諾貝爾獎「喬治.理查德森獎」,其中利用「水下無封底混凝土套箱技術」,有效解決了混凝土套箱封水和承台、套箱裂縫兩大難題,能夠替代傳統鋼套箱圍堰施工方法,創造了新的水下承台施工技術體系,提高了橋樑施工的效率,有效縮短施工工期、節約大量資源,並降低環境污染。
另一方面,中國近年積極參與世界造橋項目,歐亞非美等洲的不少大橋都印着「中國造」的標籤,包括美國新海灣大橋、印尼泗馬大橋、巴拿馬運河三橋、馬來西亞檳城二橋、塞爾維亞澤蒙—博爾察大橋、文萊大摩拉島大橋、馬爾代夫中馬友誼大橋、孟加拉帕德瑪大橋、坦桑尼亞基甘博尼大橋及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大橋。
起初,海外國家對中國製造表示質疑,但隨着一座座「中國造」大橋的落成和通車,外國對中國建橋技術紛紛表示讚嘆。中國橋樑以國際競標、國內投資帶資修建、商務援助、援建等多種模式,一步一步走向世界。其中,美國新海灣大橋,就是由中國人修建的世界同類鋼結構橋樑中技術難度最高、跨度最大的單塔自錨抗震懸索鋼橋。
印尼泗馬大橋,連接印尼爪哇島和泗水,是東南亞最大的跨海大橋,也是中國企業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輸出國門的第一個大型橋樑工程技術項目。馬來西亞檳城第二大橋(檳城二橋),是中馬兩國最大的合作項目,亦是東南亞最大的橋樑工程。
巴拿馬運河三橋,是巴拿馬運河上大西洋側的第一座大橋,也是世界上最大跨徑的混凝土斜拉橋之一。非洲坦桑尼亞基甘博尼大橋,則是中國企業在坦桑尼亞建設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最大的斜拉式跨海大橋,被當地人民譽為「東非最壯觀的橋」和「東非第一大橋」。
撰文: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