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瓜 園/「債」的雜說\蓬 山

時間:2025-11-07 05:02:28來源:大公报

  「債」,在漢字裏是個不討喜的字。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是「無債一身輕」。誰要靠借債度日,要麼是窮困潦倒、迫不得已,要麼是不務正業、好吃懶做。就是當債主,社會認可度也很低,在戲劇裏基本都是反面丑角。

  直到近些年,「債」算是越來越普及。房貸、車貸、信用卡,還有一些互聯網平台的「白條」「花唄」,其實都是債。這倒並不是「虱子多了不癢,債多了不愁」,而是一種消費觀念、生活方式的轉變。當然了,還有一些更「高級」的債,比如債券市場的「點心債」「熊貓債」「武士債」「揚基債」「猛犬債」等等,名字都很有趣,但不是升斗小民可以隨便當玩家的。

  債的名目是很繁多的。古代有「冷債」,意為積欠久遠之債。一筆陳年舊賬,凍在時光裏。《艾子雜說》云:「告得孟嘗君處,借得馮驩來,索得幾文冷債。」又有「京債」,官員到京選官,先重利借貸,以便四處打點運作,等就職上任之後再搜刮填還,是官場的陋規。

  文人筆耕維生,則有「文字債」。遇到交稿之時,筆下無字,心中有愧。雖不至於被文字債逼上絕路,但有時急如星火,卻也足以令人寢食不安。

  賈寶玉們有「情債」。「情債」也會日復日,利滾利,滾成心頭朱砂痣,或是窗前白月光,往往成為一生還不完的高利貸。這債不寫借條,不按手印,卻最是蝕骨穿心。

  徐志摩有些詩句,甜得發膩。比如:「月,我含羞地說/請你登記我冷熱交感的情淚/在你專登淚債的哀情錄裏;月,我哽咽着說/請你查一查我年表的滴漓清淚/是放新賬還是清舊欠呢?」這一筆筆「淚債」,只有徐志摩這種才子,才懂得如何「債台高築」。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