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來自香港的戴盟機器人為機器人精細操作提供解決方案。圖為機器人在熨燙衣服。
在深圳機器人產業高速發展的浪潮中,香港科研機構與高校的深度參與成為不可忽視的推動力。從高校實驗室到科技企業、再到市場,香港的科研力量與資本正全方位融入深圳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在河套深圳園區,香港科技大學孵化企業戴盟機器人近期剛完成億元級天使++輪融資。這家企業由港科大機器人研究院創始院長王煜教授與學生段江嘩聯合創辦,其自主研發的視觸覺感知技術通過單色光捕捉接觸表面微小形變,生成高密度觸覺「圖像」,為機器人精細操作提供了革命性解決方案。目前,該技術已實現千片級量產,並應用於自適應抓握、精密裝配等場景。段江嘩曾感慨,「跨過深圳河,香港的基礎研究在深圳成長為『五指靈巧手』的機器人產業。」
港資嗅覺敏銳 早早投資內企
除了戴盟機器人,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高校在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設立的創新研發平台也積極關注機器人創業方向,在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多有布局。香港的國際化科研資源與深圳的產業鏈優勢結合,正形成「基礎研究─原型開發─量產落地」的完整鏈條。有數據顯示,深圳機器人企業30%的核心技術源頭可追溯至香港高校或機構,印證了深港協同的創新價值。
大公報記者梳理近年機器人領域熱門投資發現,不少香港資本嗅覺敏銳,早在部分企業業務爆發前就已慧眼識珠、投資對方。部分港資資本還聯合深圳國資資本出資組建新的機器人企業,以整合資源、更好地拓展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