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探員潛入死者腦袋的記憶,或對自己的精神健康構成影響
偵探推理可能是受科學進步影響最大的電影故事類型,由十九世紀的福爾摩斯到二十世紀的松本清張,作家巧妙設計的犯罪詭計,往往敵不過時代的變遷,不是在新的社會環境下行不通,就是在鑑證科學的新手法下無所遁形。於是,在銀幕上搬演偵探名著,往往要來一個大幅改編。不過,這個問題對於清水玲子原著、大友啟史執導的日片《秘密:屍憶緝兇》來說,不是問題,因為這個偵探故事的舞台是數十年後的「近未來」,是一個「科幻」的世界。\行光
《秘密:屍憶緝兇》的故事發生在二○六○年,新入職的精英探員青木被調職至神秘的法醫第九研究室,簡稱「第九」。這個在日本警察編制外的特別部門,用最新科技掃描死者大腦,重現死者生前的視覺記憶,從而尋找破案的線索。
「第九」的主管薪剛派給青木的第一份工作是檢查死刑犯露口的大腦,結果發現這個被視為殺死自己全部親人的犯人並非真兇。另一方面,「第九」成為正式部門的計劃不了了之。為了追查這宗滅門案的真相,「第九」諸人不得不面對過去未解的事件,查看在「第九」創辦之初,造成探員三人死亡一人精神失常的連環殺人事件。
激活屍腦尋真相
和某些類似主題的電影不同,《秘密:屍憶緝兇》中的死前影像並不是在眼睛中找到,而是要激活屍腦來取得。所以,大家見到的並不是物理的「真實」影像,而是腦中的「視覺記憶」,於是,大量的幻覺和主觀記憶混雜其中。戲中,這些視覺記憶不能成為「證據」,而只是查案的「線索」,另一方面,這些主觀的視覺記憶也會把觀看的人「拉進去」,影響觀者的精神健康。電影的着重點也放在這裏,不論是薪剛還是青木,都要面對這樣的困擾。
整個記錄死人腦袋中視覺記憶的過程,都要由活人做中介,探員精神力量的強韌與否,成了案情推進的關鍵。而因應入侵別人記憶的情節,電影也以驚慄為主調,在視覺上大玩恐怖元素,反正幻覺也可以成為記憶的一部分,並不需要真的有什麼鬼怪。
但因為死後的記憶可能被閱讀這點,是人所共知的事實,所以犯人同樣會因應這點來犯案,例如破壞死者的腦部,讓記憶重組無法進行,又或者用自己的記憶去誤導查案的方向,以至傳話給相關人等,諸如此類。也有犯人殺害全盲的犯人,讓依賴視覺記憶的查案方法無效。種種干擾的手段,成為《秘密:屍憶緝兇》中探員需要破解的謎題。
窺探私隱惹爭議
電影中,滅門慘案的真兇娟子質問探員:「你們窺看了我爸爸的記憶?」這一點,其實才是整個故事中最有趣的地方。故事中設定可以被追蹤的視覺記憶是死前五年,調查過程中,大腦記憶的事,無論大小都會呈現出來,所有私隱都可能被侵犯。要知道,被檢查的腦袋,更多時候是受害者而非罪犯,而日本是一個對隱私權極度重視的國家,這樣入侵一個人的私生活,行為本身就會引起大量的爭議,更不要說拿上法庭做證據了。這個議題是漫畫原著中最重要的母題,改編成電影後,雖然減少了這方面的討論,但依然是不容忽視的元素。
事實上,就算科技進步,可以重組的記憶不再限於視覺,連聽覺之類也可以重組(先假設這不是科幻,而是有可能實現的技術,一如DNA證據之類),犯人的種種詭計無效,但窺探別人的私隱,不論這個人是連環殺人犯還是被他殺害的受害者,總會引來道德爭議。這樣的爭議,並不容易被科學的發展抵銷。從這點來看,《秘密:屍憶緝兇》的故事設定,大有拍下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