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營是在二戰期間大量滋生的臭名昭著的怪物,一般民眾都知道納粹德國曾經在其本土和佔領區設立了近萬個集中營,奧斯威辛、達豪之名可謂天下盡知,然而對於日本在侵略中國以及佔領亞洲其他國家時也曾設立過集中營,人們卻知之甚少。匈牙利華文作家張執任的新著《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以非虛構的方式為我們展現了一段埋沒多年的抗戰歷史。在這本書中,他向讀者詳細介紹了一九四三至一九四五年,日軍在中國的山東濰縣(如今的濰坊)所設立的一所外僑集中營──這「是當時中國境內規模最大的一個」集中營。
這所集中營(日軍稱其為「敵國人民生活所」)裏關押的都是同盟國僑民,最多時曾有來自英、美、加拿大、荷蘭、比利時、澳洲、新西蘭、愛爾蘭等二十多個同盟國的僑民兩千兩百五十人。他們中既有傳教士、教授、商人、家庭主婦等各階層人士,也有大量未成年兒童,兩年中他們面對生活環境的惡劣、食品醫藥的短缺以及日軍的精神折磨,卻不屈不撓,堅守着「活下去!好好活下去」的信念並盡可能地保持着做人的尊嚴:「雖然我們外表上是囚犯,但內心裏我們不是。」
幸運的是,在艱苦而又殘酷的生存環境下,這些西方僑民得到了中國人民的有力援手。善良的中國民眾冒着生命危險幫助了他們:運糞工張興泰與兒子張錫武為他們傳遞信息;中學校長黃樂德和兒子黃安慰幫他們籌款;康/江太太替他們聯絡籌集食品鞋子;少年韓祥甚至為他們傳遞物資獻出了生命;游擊隊員王紹文則幫助兩位集中營中的僑民狄蘭和恒安石實現了「逃脫計劃」,他們成功越獄後向盟國求救……正是由於有着無數「最善良的」中國人的無私幫助,才使得集中營中的眾多西方僑民能夠「熬」到戰爭結束回國與家人團聚。
從濰縣集中營中逃生出來的恒安石後來做了美國駐華大使。在他們這些當年被囚禁的僑民心目中,中國人是「最有情有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