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一月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全球經濟面對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和本土主義的挑戰,可能持續下滑。如何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成了年會四大關鍵議題之一。
第四次工業革命,跟再工業化有很大差別。再工業化只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一部分,更新製造業、零售業、物流業等等,提高生產效能,減低成本,更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更節能環保……等等。第四次工業革命,涉及整個社會乃至世界的改變。人工智能、機械人、物聯網、自動駕駛汽車、3D列印等技術,翻天覆地的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方式。
網購令許多行業式微
這幾十年來,網購大行其道,許多行業因而式微,例如書店業、唱片業。網上銀行愈來愈多,銀行分行便愈來愈少,櫃位職員大減。機械人取代了工廠工人,生產汽車、日用品……等等,還有寫體育比賽、股市行情的新聞報道、編寫歌曲,翻譯、作詩寫小說、做手術、法律搜證。在迪拜,有機械人策騎駱駝參加比賽。日本有機械人懂得採摘水果,24小時不休。智能機械人會搬運貨物,屠宰肉類,煮快餐,調咖啡。能夠「深度學習」的機械人,戰勝圍棋大師,幫助科學家分析實驗結果、寫成論文。機械人已不只可做「藍領」工作,還逐漸勝任「白領」工作。
這個發展,令不少學者十分擔心。兩年前,牛津大學的研究員已警告,十年廿年後,現時47%的低技術工人──例如秘書、售貨員、看更、組件工人等等──將會由機械人取代。理論上,失業勞工可以再培訓,從事高技術工作。實際上,低技術和中等技術的勞工,成功轉型從事服務和創意行業,機會甚微。就算轉型成功,由於人才供過於求,薪酬也無法追得上經濟增長。
這十多年,美國已發生這個情況。二戰後的五十年,美國職位和薪酬增長,跟產能增長同步。GDP增加,企業增聘員工,員工薪酬福利,水漲船高,隨經濟增長而增加。經濟的「餅」做大了,財富下滲至各個階層。中國這幾十年的經濟奇跡,全民得益。可是,踏入21世紀後,第四次工業革命開始,產能持續增長,甚至是大幅度的增長,可是,由於產能增長來自「自動化」,使用機械人和人工智能,職位和薪酬並沒有同步增長。經濟增長,只屬職位沒有增加、薪酬沒有上升的增長,新增的財富幾乎全進了機械人、人工智能擁有者──即資本家──的口袋裏,無法下滲。
中產階級貧窮化無望上流
經濟學家將這十七年來的變化,形容為「職位兩極化」,即是說,善用電腦、能夠發揮高創意去解決問題的高技術職位,比現時為多。低技術職位,如洗碗碟、清潔倒垃圾、家傭、照顧老人、病人等等厭惡工作,亦不受影響。但在高、低技術中間的職位,最容易被機械人搶走,大量減少。偏偏中產階級多是從事技術不高不低的工作,許多都給第四次工業革命「革」掉了。
「職位兩極化」帶來薪酬兩極化,會形成「中產階級空洞化」。財富愈來愈集中在機械人、人工智能擁有者手上,富者愈富,貧者愈貧。連中產階級也貧窮化,無望向上流動。這不就是現時正在發生的趨勢嗎? 撰文:博文